【三城記:樂評人說音樂節】北京:每個好孩子都有節過
舞臺下,樂評人兼球評人兼音樂節搞手張曉舟說:“國慶!我今天去宜家買床墊了!家里又要住滿來看音樂節的人了!”
責任編輯:馬莉
迷笛仍然支持那些不成熟的年輕人
迷笛,是一個凝聚了夢想的場域,是一點一滴培育起來的。2000年,北京的文藝青年只經歷過3個音樂節:保利劇院的北京國際爵士節、日壇公園的喜力節拍音樂節、迷笛音樂學校食堂的迷笛音樂節。前兩個,都由國際專業團隊操作,出錢的是跨國公司,觀眾里也有不少外國人,以及和西方文化、生活方式關系密切的中國人。惟獨迷笛音樂節帶著革命的味道,業余的制作班底,4萬塊錢的成本,免費啤酒,憤怒的音樂,外地來京的赤貧樂手或觀眾。盡管張帆校長本人并非搖滾樂迷,而且自認為是一個商人而不是理想主義者,但這個被定義為“校內聯歡”的音樂節,看起來就像是地下青年的內部聚會。8年了!
今年10月1日到5日的第9屆迷笛音樂節,曾4次被迫改期,最終回到學校草坪上,仍然吸引了幾千觀眾,其中不乏寄予深刻感情的“鐵托”,迷笛,就是一個凝聚了夢想的場域。樂隊名單仍然是以大而全為標志,外國樂隊則多數取消了行程。上百支樂隊,大比重的民謠和hip-hop說明,迷笛仍然在支持那些不成熟的年輕人,而不是精明地實現利益最大化。
團隊、社會資源、制作水準,慢慢以自己的方式向專業化靠近,就這樣一點一滴,從被官方壓制、干涉,到得到政府資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