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船體本身,就是海上絲路最重要的一件單體文物

“南海Ⅰ號”出土的瓷器之一。

“南海Ⅰ號”海上挖掘早期,孫鍵準備下水作業。

孫鍵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參加了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水下發掘、福建連江定海水下發掘、西沙群島水下文物搶救發掘、等我國大多數的水下考古工作,并主持湖北丹江口古鈞州城水下考古調查、廣東“南海Ⅰ號”宋代沉船考古發掘等工作。

資料

“南海Ⅰ號”

“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經整體打撈出水,之后移駐位于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沉船中出土18萬余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澳虾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打撈“南海Ⅰ號”見證了

中國水下考古的萌發壯大

南都:我們知“南海Ⅰ號”在1987年就被發現,從初次發現到最終被打撈出水歷經20年,這中間的經過是怎樣的?

孫鍵:“南海Ⅰ號”這個事情比較特殊,它是1987年很偶然的一個發現。當時英國人希望尋找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跟廣州打撈局合作找“萊茵堡號”,這個大家都知道的,結果“萊茵堡號”沒找到,抓斗在海底很偶然地抓了247件文物上來,里面有一些瓷器和一條金腰帶。后來這件事就被中國政府制止了,因為“萊茵堡號”是一條18世紀的沉船,但是根據文物鑒定來看時間肯定是不對的,抓上來是宋元時期的文物,明顯不是“萊茵堡號”的物品,差了大概五六百年。

由于當時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剛剛起步,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技術手段都不具備進行大規模水下考古作業的能力。1988年,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也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俞偉超,這時候他主張我們國家也要開始做水下考古。我們國家以前基本上都是田野考古,但國際上很多同行早已在做水下工作。當時我們還沒有力量,也沒有專業能力,我們和日本合作成立了一個專業的學術委員會,叫“中日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里面有非常多中日雙方的老前輩。中方委員會成員有蘇秉琦先生、宿白先生、俞偉超先生、徐蘋芳先生,還有日方的江上波夫先生,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田邊昭三先生成立了一個“日本水下考古學研究所”,我們跟他們合作出海調查了一次,結果沒有找到沉船的本體,發現了一兩塊木頭和一兩件瓷片,因為英國人走的時候并沒有把坐標留給我們,我們只能大致判定在這個區域應該是有一條宋代沉船。

俞偉超先生提議,根據沉船的位置將其命名為“南海Ⅰ號”,既是對沉船的定性,更包含有對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未來的深深期許,他希望以后還會有2、3、4、5號,這當然是他的一個希望,跟我們傳統的命名方式有點區別,一般是按照最小地名原則。當時這個海域實際上是在陽江和臺山交界處,我們并沒有用“陽江沉船”或者“臺山沉船”這樣一個比較小的地名,所以“南海Ⅰ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它正好處在中國水下考古工作開始興起的時候,我們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

到了1988年秋天做完這個工作以后,因為種種原因就停滯了。2000年我們國家決定重啟“南海Ⅰ號”的調查工作,從1989年到2000年,十年時間就過去了,這期間我們先后做了福建白礁沉船,這是和澳大利亞合作的,后來我們又獨立做了遼寧綏中的一條元代沉船,在西沙進行水下調查,慢慢地積累了一些人才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為“南海Ⅰ號”的調查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香港的陳來發先生提供了一些設備、資金,最后大概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重新把這條沉船找到了。2000年找到沉船后,我們大概經歷了6次水下調查和采集文物,當時我們采集了大概6000件文物,因為我們需要先把沉船大致的范圍和性質搞清楚,這樣的工作從2000年一直持續到2005年。

南都:當時對“南海Ⅰ號”采用整體打撈方案的原因是什么?

孫鍵:根據文物鑒定,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是一條裝滿貨物的船,怎么發掘,怎么對待它,需要非常慎重考慮。當時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是水下發掘,直接潛水下去把它發掘了。另一個方案是整體打撈。這兩個方案在國際上都有案例。比如說韓國的新安沉船(20世紀70年代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新安海域發現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就是由海軍潛水員下去把貨物拿走,把船拆了再到水面拼接;英國打撈十六世紀的“瑪麗露絲”號沉船就是做個框架把它整體撈起來??傮w而言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是考慮到“南海Ⅰ號”26米的水深,水下能見度極差,該怎么做,當時在國內爭執比較大,國家文物局也比較慎重,舉辦了很多次專家論證,召集了很多考古學家、海洋工程學家,最后考慮到沉船的年代和裝滿貨物的情況,同時空氣潛水的停留時間大概也就30分鐘,高氧潛水大概也就45到50分鐘左右,所以最終我們還是決定用整體打撈的方式,做一個大的沉箱把它整個撈起來。

為此,在廣東陽江海陵島建了一座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07年9月份整體打撈成功,把沉箱出水后運到博物館里發掘,所以發掘工作是在博物館里進行的。到博物館以后又有一個比較大的爭論,也就是說怎么發掘它。當時主要有三個主張,一個設計是在博物館里蓋一個水晶宮,灌滿水,由我們下去在水里發掘,但是后來發現這是不可行的,因為沉箱里有幾千噸的泥,要是攪動起來觀眾在玻璃外面是什么都看不到的,我們人在里面也是看不清,這個設計最后就否定了。另一個主張是把沉箱拆掉,直接按照陸地的方式發掘,還有一個主張是保留沉箱,因為沉箱作為整體打撈的見證,廣東這邊希望把它留下來,在沉箱里發掘。最終經過非常多次的討論和論證,決定在沉箱內按照陸地的方式進行發掘,我們通過控制水來減緩對沉船的影響,畢竟從海底撈起來,從原來的三個大氣壓到常壓的狀態,水的溫度也發生變化。

“南海Ⅰ號”的保護發掘工作從2014年開始,一直到今天,我估計到明年就能把整個發掘工作做完。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把船內的貨物都清理完了,現在在清理船體的外側,當時我們定的原則是“先內后外”,先把船內的貨清走,減輕船內的壓力。這艘船有800多年,船內的貨物太重,木材很容易被壓壞,所以我們先處理貨物。貨物發掘了18.5萬件左右,外面還有一些零散的,因為沉船會有很多貨物散落,現在看來整體打撈還是比較成功,我們不僅把船內的貨物清理好,船外的貨物也都一并帶回來了,這樣的話我們對沉船來說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含的信息也能夠盡可能地提取出來。

我們也發掘過很多其他的沉船,像“南澳Ⅰ號”的船體我們最終就沒有把它留下來,也有的沉船船體已經破損,把它拆開了,現在看起來整體打撈這種方式,并不是適合所有的沉船,但是對“南海Ⅰ號”來說是最適宜的方式。而且在博物館里我們整個考古工作都是對公眾開放的,現在我們也講“公眾考古”或“公眾參與”,所以這幾年觀眾到博物館來,可以很貼近地看這個考古發掘工作的過程。

南都:“南海Ⅰ號”的保護發掘工作,在我國水下考古發展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孫鍵: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發展到現在有30多年了,我們也不只做了“南海Ⅰ號”,我們也做了很多其他工作,無論是調查、發掘還是保護,在全國各地甚至在其他國家我們也都做了類似的事情,但是“南海Ⅰ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工作,因為它經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而且將來這個工作還會持續時間更長,因為后續保護的壓力會更大,持續的時間會更久。像英國的“瑪麗露絲”號沉船,瑞典的“瓦薩號”沉船,它們發掘出水以后整個過程長達30年,保護工作是非常長的時間。

而且在“南海Ⅰ號”的工作中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無論是水下作業,科技手段的運用一直到現在的歷史性保護,所有工作環節和工作內容都運用在了“南海Ⅰ號”上??梢赃@么說,經過“南海Ⅰ號”的工作,就把所有文物工作的流程都經歷了一遍:偶然發現,水下調查,整體打撈,異地搬遷,保護發掘,一直到博物館展示,完整經歷了這個過程,貫穿了、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整體發展。

“南海Ⅰ號”是中國古代

造船的一個絕佳標本

南都:在“南海Ⅰ號”的出土文物中,最為大眾所知的比如鎏金腰帶、青釉菊瓣紋碟等制作工藝精湛,頗有異國情調,你認為還有哪些文物是在學術上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

孫鍵:“南海Ⅰ號”出土的文物中,比較多引起公眾興趣的,主要有金器以及大量的銀制品,不光是金腰帶,還有非常漂亮、尊貴的金項鏈、金葉子等首飾,但這些不屬于船貨,這些應該是當時船上的人,比較高等級的客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船上還發現有較多的木珠、木串飾,以寶瓶或葫蘆為佛頭,配以木質三通。另有一件木雕飾品,形似木蟬。船上還有較多的石玉、玻璃質飾品出土。目前出水出土的有:2002年出水的玉雕觀音及羅漢像,藏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類木、石玉質飾物和水晶玻璃類飾物比較珍貴,可能為客商攜帶或是貨物,佛像等精神寄托物和木串飾、魚骨飾普通船員也可以佩戴,通往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佛教東傳的主要路線之一,船員佩戴佛像或船上有佛教徒也是正?,F象。

船貨方面主要是瓷器?!澳虾"裉枴碑斨械暮芏啻善?,像德化窯的大盤,包括一些特殊器型,它生產出來就是為了外銷的,因為它并不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一些窯址發掘和傳世品,有一類器物其實在中國反而非常少見,它生產出來就直接拿出去賣了?!澳虾"裉枴焙芏嗥魑餂]有任何使用痕跡,也就是說它從窯里面燒完了,拿出來直接裝船,就運走了,它并不是為中國人生產的。

但是對于“南海Ⅰ號”來說,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件單體文物就是船體,船體作為最大的單體大型木構結構無疑是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交通工具往往代表了人類文明和科技能夠到達的高度,從利用滾動摩擦的輪子到今天的航天飛機,科技總是最突出地運用在交通工具上。而宋代開始中國的海航事業開始趨于極盛。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L.S.Stavrianos)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一書中談道:“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的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中國的船只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布東南亞及印度港口?!袊倪M出口貿易情況也值得注意,它表明這一時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笨梢钥闯?,具有中國技術特點的帆船至少在12世紀前已完全成熟。由于沉船被海泥包裹于海床之下得出特殊埋藏環境,“南海Ⅰ號”船體特別是裝滿貨物的船內艙室結構等都得到了保存。隨著外部清理工作的深入,將來我們有可能得到一條結構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帆船。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自鄭和下西洋后,明清兩代放棄海洋政策帶來了中國航海的停滯以及大航海后西風東漸,造成了傳統造船業的斷代,目前我們所能了解的非遺傳承的古代船型食物基本都是年代相對比較晚的,而“南海Ⅰ號”可以為我們提供中國古代造船的一個絕佳標本和研究對象。為此考古工作的一個核心要點就是盡量不對船體進行拆解,除非提取文物和保護的必要,盡可能不破壞船體的水密捻料、板材搭接、艙室結構等。在清理所有船貨減輕自重后,從內外兩側進行臨時支護,為需要較長時間開展的保護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最后再通過專門設計不讓船體受力的兔籠結構實現船體位移,最終轉入博物館公開展示。

南都:“南海Ⅰ號”的船體已經被確定是一艘福船,這個判斷是如何做出的?

孫鍵:中國古代有所謂幾大船型:福船、廣船、沙船、鳥船。鳥船實際上也是福船一種?!澳虾"裉枴笔恰案4钡拇?,這個是沒有疑問的,“福船”是福建使用比較多的大型海船,它代表的是一種福建早期生產然后又推廣到其他地區使用的、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這種船很有特點,它長寬比比較大,比較短比較胖,比如說“南海Ⅰ號”現在的船體殘長22.15米,最大船寬約9.9米,長寬比不到1:3,和今天的船比起來很不一樣,現代的船大多是1:7、1:8,甚至1:10,越細跑得越快,“南海Ⅰ號”這種船型的航行速度相對來說要慢一些,但是它另一個好處是橫搖周期比較短,穩定性比較好,更安全,而且裝貨量更大。它尖底,有龍骨,外板是多重板的結構,一層一層地像魚鱗一樣搭接起來,可以用相對比較便宜的松木、杉木來做更大的船。質地更堅硬的大木材這邊生產得也比較少,歐洲的橡木、柚木比較貴,沿海地區多松木、杉木,所以這是一艘很有地域的船,文獻上記載這種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span>

“沙船”是一種在北方,尤其在長江口以北航行的船型,這種船是平底的,吃水比較淺,適宜在北方使用?!皬V船”的特點是使用的木材比較好,鐵犁木用得更多一些。

南都:目前來看,“南海Ⅰ號”最大可能是來自福建泉州港,最后在廣東陽江海域沉沒,有關它的始發地、航線以及其他關鍵信息,還有哪些疑點有待確定?

孫鍵:我們判定“南海Ⅰ號”是一艘福船,但是也不能因為是福船就判定它是從泉州出發,因為“福船”不一定都要在福建造,我們更多地會從船貨來判定。

宋代的時候泉州的貿易地位高于廣州,泉州港的興盛,主要的原因一個是對外貿易,另外一些皇室宗室在泉州獲取地位,并且從事海上貿易。從船上的貨物來說,我們并沒有看到任何廣東產的器物,絕大部分來自于福建、浙江、江西。按照文獻記載,各地商品比如饒州器(就是景德鎮的)、楚州器(就是龍泉的),各地貨物集中到一個地方統一上船運走,當時的運輸方式是這樣的,不可能一條船開著滿世界轉,跟今天的港口貿易一樣,古今同理。所以如果要從廣州出發,這些貨物通過陸路運輸過來,顯然成本就非常困難了,而且特別是像福建浙江產的器物,從廣州出發是不太現實的。

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南海Ⅰ號”的始發地是有爭論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從廣州出發的,因為從航線上來判斷的話,它偏離了從泉州出發的航線。我個人是傾向于泉州出發,不排除這條船有可能到過廣州接過人,因為這條船上有很多現在看來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客人,按宋代的情況,一條對外貿易的船,一旦裝貨出發之后,當地會派官員上船,一直監視這條船,到了外洋,直接到外海,官員才會回到岸上,不允許沿途做貿易,泉州出發以后不允許到汕頭、廣州、海南做貿易,這是不可以的,有專門的監控制度。但是這條船我個人覺得它有些特殊,船上有鐵器、金銀器,而且非常多,這些在當時是禁止出口的,這樣的話不太像走私,而像是得到了某一種許可,因此它有可能到廣州接人,這樣我們就能解釋它的航行路線和載有違禁品貨物了,它應該是得到了某種特許或授權,有這種可能。

還有一個疑點是目的地,有的學者認為是到東南亞,到爪哇一帶,也有認為這條船的最終目的是西亞,伊朗、波斯地區,但都沒有充分文獻證據,這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

發掘“南海Ⅰ號”填補了

南海絲路研究空白

南都:南宋時期海上貿易發達,“南海Ⅰ號”為我們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及南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哪些幫助?

孫鍵: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南海Ⅰ號”應當屬于12-13世紀一條普通貿易商船,以沉船而言,并不是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的古代沉船,其船載的貨物亦絕非代表了南宋時期的最高水平,僅以數量最大的瓷器而言,基本來自福建、江西、浙江的民間窯場,特別是文字類文物因海水原因極少保存下來,令人遺憾。從對歷史研究的價值來講與敦煌并無類比的可能。敦煌除石窟藝術的實物遺存外,藏經洞還發現有五萬件以上的文獻,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書、四部書、社會經濟文書、文學作品等大量世俗文書。文獻中除大量漢文寫本經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闐文、梵文、回鶻文、粟特文、突厥文、龜茲文、婆羅米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文字寫本。文獻之外,還有若干銅佛、法器、幡、幢、絹紙畫、壁畫粉本等物。藏經洞文物的發現意義重大,與殷墟甲骨、明清內閣檔案大庫、敦煌漢簡一起被稱為20世紀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藏經洞文獻連同敦煌,為我國和絲綢之路沿線的中古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

宋代是中國的“大航海時期”,真正以中國人為主的航海時代是在宋代開始的。我們今天談的很多唐代的航?;顒?,其實都是用的蕃舶,也就是所謂的“南海船”,《新唐書》里面記載的在廣州看到的這些船,實際上大多是來自于阿拉伯地區、來自印度的外國船。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中國的航海技術通過與阿拉伯人長期的交流,導航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宋代開始海上運輸的大量是中國的船,而且很多外國的使臣、客商,他們搭的也是中國船,因為中國船更大更安全。

除了船體本身以外,船貨,不同的窯口的瓷器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證據。因為這種對外輸出,實際上從唐代開始,到宋代已經非常成熟了,在中國沿海地區有大量的窯口,特別是福建、浙江,大量是專門的外向型經濟,像我們今天一樣,生產東西就是為了外銷的。南宋時期偏安江南一隅,沿海地區人稠地狹,本地農耕經濟是不足以支撐的,所以只能發展手工業來支撐自己的經濟生活,這種對外貿易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構成,這是一個雙方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南海Ⅰ號”作為一個被時空封閉了的載體,還包含極為豐富的古代信息,向我們完整地展示了800年前具體而微的社會場景。當時從中國沿海港口出發,到達東南亞、西亞通常需要一個月乃至數月的航渡時間,幾十上百人在如此長的時間,狹小的船內空間又是如何度過的呢?大量的生活資料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南海Ⅰ號”為我們了解古人海上活動提供了鮮活的標本。船內出土了數十種植物與動物殘骸,甚至還有為打發時間利用魚骨制作的工藝品,我們也可以通過“南海Ⅰ號”更真實了解中國古人是怎樣在海上生活的,也因為整體打撈,我們能夠最大程度保留遺留下來所有的物質證據,包括和船上生活有關的動物、植物、食物標本都可以提取出來。

南都:在“重農抑商”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南宋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例外,這一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空前興盛的原因有哪些?

孫鍵:在宋代以前,對外貿易很多時候確實是被動的,包括漢唐,比如張騫出使西域,陸地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都是外國人過來,我們自己主動出去的其實并不多。但是到了宋代,宋代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時期。它是一個重商的商品社會,有關“宋代革命論”的討論在史學界非常多,宋代和它前和后都不一樣,它鼓勵百姓經商,宋代的市舶條例是中國第一個對外貿易的海關管理條例。

政府鼓勵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南宋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地,國土面積比較小,和傳統的大帝國不一樣,靠征收農業稅是不足以支撐財政收入的。哪怕是在北宋,面積和唐代也是不能比,所以宋代的海上貿易發展到最高峰時期,貿易占比能占到國家收入的近百分之二十。

另一方面,傳統的陸地絲綢之路被西夏、金朝阻斷,在唐中期以后就開始斷絕了,在這之后通過陸地進行貿易比較麻煩,也比較危險。另一方面,宋代科學技術領域大爆發,指南針、火藥、造船術,包括和阿拉伯地區交往獲得的導航技術,很多技術革命都是在宋代完成的,所以這個時期有點像是現代化的拂曉。

南都:宋代“海上絲綢之路”還對國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孫鍵: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這個時候已經非常頻繁了。當時宋人將外國僑民聚居區稱為“蕃坊”,從唐代開始,在廣州就有了“蕃坊”,到了宋代就更加發展,泉州有很多阿拉伯波斯地區的人在這里定居,甚至在“蕃坊”里面他們可以近似于自治,一些小的刑事案件他們是可以不通過政府處理的,他們有蕃長,可以自己來處理,已經非常成規模了。這些人在中國定居,以至于今天他們還有后裔在中國留下來。

比較有名的像蒲氏家族,蒲壽庚后來甚至整個控制了中國海上貿易的活動,到元末的時候蒲壽庚向蒙古人投降,加速了南宋的滅亡,可以說他們已經融入到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當中。

同時,對外貿易并不是說我們單向地向國外輸出,各國不同地區的審美、藝術和科技,也對中國有一個輸入,所以是雙向交流,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外國人喜歡的器物和器型,最后影響到中國人的文化和審美,到了明清的時候反而變成了中國的一種器型,這是雙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體現。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不同種族、不同文明間交往、融合是文明進步的基礎。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做到自我封閉,獨自前行。中國在明代拋棄了近代最重要的一項技術——遠洋船制造技術(鄭和下西洋時我國掌握這種技術,而且領先世界),可謂與之類似,由此帶來的教訓亦極為深刻。反之以“南海Ⅰ號”船貨之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中國燒造的軍持等器物,還有中國芒口瓷器。而軍持原本屬于印度、阿拉伯地區特有的水器,傳入中土后逐漸被接受進而脫離本來的實用功能演變成一種裝飾器,其審美風格廣受歡迎;芒口瓷器本為一種制瓷裝燒工藝所致,國人或認為其“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陸游也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元以后逐漸減少棄用。但芒口瓷器在出口到西亞、中亞后被包以金口、銀口、銅口裝飾后卻大行其道。充分說明了不同文明并無高下、優劣之分,審美、技術是相互交融,共同繁榮發展的趨向。中國產的瓷器、絲綢、鐵器以及文化習俗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不同地區,也把香料、胡椒、犀角等異域的奇珍異寶,還有經濟作物等運回國內,成為一種極為有益的互動交流,極大地豐富并改善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確,若如果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生物物種間的交流,畫地為牢的文明將是多么的難以為繼。

南都: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史上,南海絲路有何特殊性?

孫鍵:中國的南海是連接中國大陸與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中西交流中的海道大致在10-13世紀的宋代趨于極盛,南海海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都是一個充滿活力而且無法取代的地區。南海海上絲路的空間結構大致呈現了以海上交通線路串聯出發地和目的地的生產、運輸、市場相互連接的整體。宋元以來方志文獻關于南海海上交通的記述汗牛充棟,沿海、內陸地區與外銷市場兩端的考古工作和相關發現亦多有進展,線路本身的直接發現卻相對稀少,特別是在中國海域內唯“南海Ⅰ號”、“華光礁沉船”等寥寥若干,與當時繁榮興旺的南海海上絲路不相匹配。

南海海域是聯系東西方的橋梁和窗口。從漢魏六朝的佛教東傳、唐宋時期的海外貿易、明清時期的七下西洋、洋務運動、西學東漸以至于當今的“一帶一路”,無不與之相關?!澳虾"裉枴钡陌l掘不僅填補了南海絲路研究的空白,使這一沉睡于海底近千年的文明使者得以復蘇,重新活躍于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國際舞臺上。

南都:目前,“南海Ⅰ號”的船貨清理和研究工作,進展到了什么階段?

孫鍵:考古工作的時間跨度本來就比較長,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把2014年到2016年年度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兩卷已經出版,提供給社會公眾和學者研究參考,因為考古報告是考古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把整個遺址客觀真實反映出來,很多研究成果現在已經出來了??脊殴ぷ鬟€有一年時間,接下來有關船體的內容報告公布出來,包括船上物品的化學、物理檢測的成分也要公布。其次就是我們盡可能地把工作向社會展示,考古與文化遺產工作是全社會的事情,我們有義務也應該讓社會了解我們的工作,只有公眾的分享、參與和重視,才能將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好。

網絡編輯:思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