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做道德判斷時,他們在做什么?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實驗的研究,嘗試探索道德邏輯背后的認知規律,發現這確實不是個別人的習慣,而是人類較為普遍的道德判斷方式?! ?br />
人們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做出道德判斷可能是進化選擇的結果,因為它可以形成一個更穩定的社會?! ?br />
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思想過程,道德判斷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除了現有的法規、考慮后果和普遍化的思考方式外,人格和關系也會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研究人員通過心理實驗和模型發現,普遍化的邏輯也在道德判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康德有句名言,稱有兩樣東西,愈是思考,愈是崇敬: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當面對像公園里摘花這樣的行為時,人們大都知道這是不道德的,一種常見的面向小學生的解釋是,如果每個到公園的人都摘一朵花,那么后果是公園里就沒有花了。
類似的邏輯,在解釋更復雜的社會問題時也時常出現。比如,如果每個人都生好幾個孩子,那么人口就會急劇膨脹,地球的資源就會更快枯竭,所以生太多孩子是不道德的;再比如,如果每個人都不生孩子,那么人類文明就會滅絕,所以不生孩子是不道德的;而由于同性伴侶根本不能生育,如果每個人都搞同性戀,人類文明同樣無法延續,所以同性戀也是不道德的……不過,與公園不能摘花幾乎已經是共識不同的是,面對這些更復雜的社會問題時,人們顯然是存在更多分歧的。
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人們喜歡用“如果每個人都……”來造句,去闡述是非對錯?為什么類似的邏輯,有的促成了道德規范,而有的卻面臨極大爭議?這樣的道德判斷是如何做出的?
最近,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包含系列心理實驗的研究,嘗試探索道德邏輯背后的認知規律,發現這確實不是個別人的習慣,而是人類一種較為普遍的進行道德判斷的方式?! ?/p>
不自覺的普遍化
法律和道德很大程度上構成了當代社會秩序的保障,法律法規等明確的規則既塑造了人們相當一部分的道德觀念,又能夠在道德爭議出現時及時有效地給出回答,可以說,遵守法律等規則就已經有可能更快地做出一些道德判斷。除此之外,做事情考慮后果也能輔助人進行道德判斷,通常來說,如果一種行為很大概率會導致不好的結果,那這個行為很有可能是不道德的。這些道德判斷的邏輯已經廣為人知。而2020年10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這項最新研究,通過心理實驗和模型發現,普遍化的邏輯也在道德判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規則尚缺失或后果難以推理預知的情況下,通過“如果每個人都……”將行為普遍化,有可能產生獨特的思維價值。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在麻省理工學院腦和認知科學系開展研究工作的心理學家西德妮·萊文(Sydney Levine)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可以利用普遍化這種方式在規則尚不存在的新情況中創造出新的規則,或者當規則失靈,不能正確解答道德問題時去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