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什么樣的姿態,為了奔流入海而去”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身患結腸癌晚期的老羅最大的盼頭是見到兒子結婚。24歲的羅碩在北京海淀醫院的病房里舉行了特殊的婚禮,完成父親的心愿。
2008年,何苗的父親查出癌癥,十年后離世。這期間,父親不愿意參加任何人的婚禮,認為自己身患絕癥,會破壞別人喜慶的氛圍。最近幾年,何苗身邊的兩位年輕朋友相繼患癌,他漸漸意識到癌癥開始趨于年輕化。
何苗供職于國家衛健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接到拍攝抗癌紀錄片的任務,他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罢麄€社會對癌癥還是一種避而不談的生態,談到生死,難度還是很大?!焙蚊鐚δ戏街苣┯浾哒f,“但是現在避而不談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身邊都是,態勢已經到這兒了?!?/p>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20年世界癌癥報告》,癌癥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全球每年總死亡人數中有六分之一死于癌癥。中國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就有7.5個人確診為癌癥。
何苗和團隊用17個月時間,走訪6家醫院的腫瘤科室,接觸了近百名拍攝對象,真正愿意接受拍攝、最終完整呈現的故事只有大約10%。這部紀錄片最后命名為《生生》,何苗解釋,“生生”在《易經》里有變化之意,寓意生命的無常,“生”是絕處逢生的“生”,是延續也是重啟,是人們在困境中的吶喊。
兩年多的拍攝,讓他們發現癌癥病房里不只有治療和生死,更多時候他們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有相互陪伴、打趣斗嘴?!按蠖鄶蛋┌Y更像是一種慢性病,不會立刻造成死亡,而是會留出時間讓你去面對、思考、調整、重新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敝袊丝谛麄鹘逃行闹魅?、出品人姚宏文說,“我們更想展現的是這群人如何‘向死而生’,希望更多人關注當下、熱愛生活,擁有更多勇氣面對生死問題?!?/p>
“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接納癌癥病人”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病房里,有一個“樹洞小窩”,是病人和自己聊天的地方。乳腺癌患者的激素水平不穩定,情緒易亢奮,會突然產生強烈的訴說欲,于是醫生們設置了這個樹洞,讓她們發泄情緒。
“我化療了18次,沒有覺得已經難受得撞墻、我死了得了,因為我一直堅信一個信念就是……”一位患者在小窩里垂下頭,自言自語,“再難也得闖,是吧?嗯?!?/p>
36歲的元春從小城市考學到北京,讀完了博士,在國企獲得安穩的工作,結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