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劉勝軍、張化橋談中國式金融監管:
現實中,有很多小貸公司是做大額放貸的,大額貸款你不抵押不是死定了嗎?就好比一個裁縫拿著繡花針,質疑那些打鐵的人為什么要拿那么粗的錘子,這種比較沒有意義。
從一個社會的長遠角度來說,目前的個人信貸某種程度上是過頭了,有可能會對今后這些借款者、對社會都產生不良的影響。
首先創新要適度超前,監管可以跟在后面,但是不能夠滯后太多。第二個,監管必須保證社會的安全。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顧策
劉曉春、劉勝軍、張化橋(從左到右)。
繼P2P之后,金融主管部門再次出手,直指網絡小貸公司。
2020年11月2日,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起草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南方周末記者就此采訪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香港慢牛資本董事長張化橋,探討網貸行業十余年來的起起落落。
“螞蟻實際上是‘趴’在銀行身上”
南方周末:我們銀行業是否過度使用抵押方式?
劉曉春:所謂的當鋪思想,就是指“抵押”。銀行是商業機構,資金來源于存款人,那它必須保證能夠收回貸款(債權)。自人類社會有借貸行為以來,抵押都是最常用的回收貸款的方式,無非隨著商業模式的變化,我們的融資方式有了一些變化(如網絡),但它根本道理是一樣的?;ヂ摼W平臺放貸給網店商戶,商戶需要繳納保證金,保證金實際就是一種抵押,所以不存在所謂“當鋪思維”的概念。
張化橋:螞蟻放的是小額貸款,所以不需要抵押。但是現實中,有很多小貸公司是做大額放貸的,大額貸款你不抵押不是死定了嗎?就好比一個裁縫拿著繡花針,質疑那些打鐵的人為什么要拿那么粗的錘子,這種比較沒有意義。銀行確實有當鋪思維,但這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大陸,你到香港來要求大額貸款,如果沒有抵押物根本就免談,這是行業的通行做法,美國、德國也一樣。
劉勝軍:我們應該做一個區分,諸如數字化、大數據等等技術當然是好事,但不意味著所有的銀行都必須數字化,也不意味著只有螞蟻的數字化才叫數字化,而別人的都是“當鋪”。
確實目前沒有一家銀行的技術實力達到螞蟻的程度,但全行業都已經形成共識,大家需要發展研究數字化。
南方周末:巴塞爾協議還能適應目前的金融環境嗎?
劉曉春:巴塞爾協議是總結了銀行發展史上的教訓而得出的,核心是通過最低資本要求降低銀行杠桿、防止信用風險。高杠桿并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歷史上不少銀行因此倒閉,這和企業有多偉大、領導者有多偉大全然無關。幾年前的很多P2P企業就是因為杠桿過高、剎不住車,最終崩盤。
劉勝軍:2008年金融危機后,監管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針對銀行的特殊性。在所有行業當中,銀行業和其他所有的行業都不一樣,因為銀行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這種特殊性要求政府在銀行瀕臨危機的時候來拯救它,也就是“大而不倒”的概念。為了減少銀行倒閉風險,巴塞爾協議就是讓銀行進行自我約束的規則,它是金融規律的體現。
張化橋:巴塞爾的核心是對銀行資本金的要求。螞蟻實際上是“趴”在銀行身上(助貸模式)做業務,依附在某一個體系上,首先要有地方讓你去“趴”,實際上是銀行承擔了這部分的責任,也就是巴塞爾合規的問題。
南方周末:中國金融是否沒有系統性風險,而存在缺乏系統的風險?
劉曉春:這句話是錯的。金融系統肯定存在,無非是這個系統夠不夠完善。美國的系統就和德國、日本不一樣,英國的和美國的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存在一個標準的金融系統。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