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揚州開書店,離世界也不遙遠
“生活好難啊”,學者們紛紛地用“內卷”“加速”“離散”等學術語言來試圖解析當下強競爭、大壓力的大城市生活。喊了十幾年的“逃離北上廣”,最近響應聲似乎又喧囂了起來。
城畫君的朋友杭樹志就從沒想過要待在大城市,一畢業他就回到了家鄉。但小城生活的他并沒有閑下來,在這個全民聯網的平行宇宙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持著競爭力,和世界同步,和大城市同步。
扎根揚州,離世界也不遙遠
2013年,杭樹志回到家鄉揚州開了家名叫“浮生記”的書店,他把自己喜愛的事物融入其中。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名在大城市念碩士的學生,唯一的工作經歷就是當了幾個月記者?,F在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書店里,給到店的客人沖杯咖啡,或埋頭于文創設計當中。
雖然開了書店,但樹志那顆向往遠方的心始終還在,每逢新年或淡季客人少的時刻,他都會把握機會出國旅行。開店至今的7年時間里,他去了20多個國家,在國外過了5次新年,但這些經歷始終沒有動搖他留在家鄉的決定。
對他來說,淘貨只是順便,旅行更大的意義在于“學習”。去日本京都旅行時,他特別定了幾間町屋的住處,感受民宿服務之余,還不忘帶上卷尺量度走廊房檐的尺寸高度,作為自己未來設計空間的參考。
京都這個地方,杭樹志去了不下9次。這座千年古都里有1600多家神社寺廟,各自都有著自家的“名物”,琉璃光院的楓樹、鈴蟲寺的蟲鳴、西芳寺的苔蘚......游覽寺院讓他領悟到了一種人生態度——“要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不只是開店經營,做任何事都應該如此。
從剛畢業的設計小白,到現在可以獨立完成各種設計工作,杭樹志一直都在進步。即使已經離開象牙塔七八年了,他始終保持學習的熱誠。
他說:“轉了大半個地球,我覺得最好的大學是這個世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持續地學習新鮮事物,接觸新的想法,還是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老了以后,我或許會念個研究生,日子長著呢,要眼界放寬些?!?/p>
從逛書店的人,變成開書店的人
將時間回撥到7年前,那時的杭樹志仍在大城市念研究生,只是一名普通的文藝愛好者,熱愛閱讀,喜歡旅行到處探訪當地的書店、獨立空間,僅此而已。
臨近畢業,他特意去大理騎行,過程中在雙廊周邊的靜僻村子里發現了一家咖啡店,讓他十分意外。當時“逃離北上廣”的話題正熱,許多人從一線城市跑到云南生活,這家咖啡店正是一位在北京辭了工作的人開的。店主把自家的藏書都放在店里與人分享,遇到投機的客人便和他談天說地。這樣的生活狀態讓樹志好生羨慕,他產生了一個未曾有過的想法:我是不是也可以開一家這樣的店呢?
但杭樹志從來沒想過在云南開店,甚至對他們來大理的選擇感到不解,“為什么這些人要辭職跑到云南的大山里,其實回到家鄉也可以過這樣的生活。換做是我,我會回到揚州的古城做這樣的事情?!彪m然思考了許多,但他沒有一直惦記開店的事,這個想法像石頭一樣沉進了腦海。
畢業回到揚州,他按部就班地投簡歷,順利獲得一份記者的工作。幾個月后,他偶然在揚州古城皮市街看到鋪子招租,地方大,租金低。杭樹志腦子一熱便把工作辭了,把鋪子租了下來。簡單裝修了下店面,擺上桌椅,墻壁上放滿自己多年來的藏書,他就這樣把書店開了起來。
在開店這件事上,他沒有做過多準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沒有想要把店要做成什么樣,我只想開一個自己喜歡的店”。幾年后開雜貨店也同樣,僅僅因為書店不夠位置,擴充空間展示文創而已。
它們像是樹志本人特質的投射,選書代表著他的精神價值取向,從各地淘回來的小物件里有他旅行的回憶,而各式各樣的揚州文創藏著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觀察?!蔼毩⒖臻g的可貴之處還是它的獨立性?;蛘哒f,是它能夠傳達出小店主人自己的想法,這個是一個小店的靈魂?!?/p>
七個點的“雨”,多一點的“慢”
平日杭樹志都在書店里,如果不在,要么辦事去了,要么在城里的園子里溜達。他自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逛園林,甚至從初中開始,他每年會辦一張“園林卡”,有事沒事就去逛園林,瘦西湖去過上千次,當中的趣園也逛過上百次。
樹志最愛在平日傍晚或早上逛園林,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人,他可以獨自擁有一整片園林,安靜地沉浸在與園子相處之中。
不止景色,熱愛鉆研歷史的樹志還喜歡觀察園林里的牌匾石碑。他發現古代文人題字常?!岸嘁稽c,少一橫”,由此賦予文字更深一層的寓意。個園有一塊阮元題的“勤博”牌匾,“勤”字少了一橫,“博”字少了一點,意指“勤奮少一點,博學便少一點”。
杭樹志以此為靈感,設計出不少“錯別字”:他設計的晴雨傘上的“雨”字有7個點,暗喻揚州的雨尤其地多;雜貨店招牌上的“慢”字也多了一點,提倡慢一點的生活態度。
從2013年開店至今,杭樹志開發了超過100多款揚州相關的文創周邊。作為一名揚州的家鄉自豪者,外出旅行看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紀念品時,他總會萌生一系列想法:“為什么我們揚州沒有呢?要不我也做一個?”“這么好玩的東西,揚州怎么可以沒有”,于是便動手開始揚州版的設計。
于他而言,做文創更多是一種自我滿足,滿足自己的內心,滿足自己的實際所需,“很多東西是自己想要,買不到揚州相關的,自己設計自己做”。所以,他設計的文創首要標準就是自己喜歡,而非迎合大眾的口味?!耙笕巳硕枷矚g,我做不到。我做好我自己,有自己的特點,喜歡的人喜歡就好了?!?/p>
回流小城會怎樣
像杭樹志這樣選擇小城生活的不在少數,從2010年開始“逃離北上廣”的話題一直都在流行,10年過去了,人們離開選擇背后的意義也不同了,被迫逃離的人漸少,積極回流的人更多。
與過去相比,當下回流小城的情況有什么不同?究竟是哪些人在離開大城市?背后又是什么因素驅使著他們呢?抱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對相關數據及研究報告進行了梳理,希望能呈現出當下回流青年的全貌。
真正逃離的是北上,沒有廣深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2001至2010年人口呈凈流入狀,但在2011至2015年凈流入量均大幅下降。說明核心城市以外的周邊城市群已經成為核心城市的重要人口疏散地,其城市發展愈發成熟。核心城市和周邊區域呈現出積極的雙向聯系。
六成以上回流青年接受過高等教育
大部分回流青年擁有大?;蛞陨系膶W歷,過去他們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前往一二線城市發展,就讀大學(56%)和找工作(51%)是他們當初定居在大城市的主要契機。
與工作相比,家庭才是人們離開的最大原因
家庭是促使不少人離開大城市的的一大因素,其次才是被大家廣泛討論的工作壓力、生活追求。
27歲,該想清楚留下還是離開
大部分人選擇在30歲之前離開一線城市,其中27歲的“回流者”最多。30歲前后也許是人生的“瓶頸期”,在這個階段,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相對穩定,人們更容易預見未來的發展軌跡。而35歲以上選擇離開一線城市的人只占了約十分之一。他們在大城市擁有更多資源積累,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圈子,并且大多組建了家庭,更加難以作出離開的選擇。
在小城賺得少,但生活壓力更小
小城青年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雖然少于一二線城市青年,但小城的生活成本更低,面臨壓力更小。一二線城市青年的平均每月總支出為高于他們的可支配收入,而小城青年每月并不存在入不敷出的問題。
做6休1,不過時間更多了
小城青年更多從事個體/自由職業,他們只有42%的人每周擁有2天休息日,比例少于一二線城市青年(60%)。但他們的工作時長更短,64%的小城市青年每日工作時間少于8小時,這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以上內容節選自《城市畫報》2020年11月刊
文 / 盧紹聰 林可依 鄒露
設計 / 梁海平
圖 / 杭樹志
插畫 / 倪仕軒
(來源:《城市畫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