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講不流暢一個故事,可以用藝術氣質來補救嗎?
《風平浪靜》的缺點是故事,優點是演員表演以及文藝手段的使用,這樣的分裂,也是犯罪類電影將來要完成的彌合——如何用新的形式把一個故事講得更加精彩可信,讓觀眾首先沉迷于故事,然后再去欣賞創作者的個性與藝術審美。
責任編輯:陳斌
電影《風平浪靜》是黃渤在擔任評審的創投會上發掘出來的,黃渤回憶當初是看中了故事里的“那股勁兒”。
正在公映的《風平浪靜》是一部犯罪電影,講的是一名高三學生宋浩與父親共同卷入一宗殺人案的故事,但影片拍攝得卻不像是犯罪題材,在破碎的汽車前窗打一把雨傘、收費站求婚等鏡頭與情節,使得它更酷似一部文藝片。
《風平浪靜》公映后爭議較大,批評聲音多集中于故事邏輯與人物行為動機的合理性,比如宋浩的保送資格被“讓”給副市長的兒子之后,他同樣在“體制內”摸爬滾打多年的父親,會面臨一個博弈選擇,這種博弈按照社會正常運轉軌跡進行也好,按照潛規則進行報復也好,都有著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而影片的處理顯然草率了。
草率之處還包括:宋浩去找頂替他保送名額的同學李唐理論,卻錯走進別人的家,這個巧合是為了推動故事進展所做出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