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凡爾賽文學:是炫耀還是自我否定?
包裝如此精巧,真實狀況卻無從得知。這樣看來,反而是那些自己掏錢拼單住豪華酒店、買奢侈品的假名媛們,表現得更“真誠”一些,至少她們展示的那些東西是真的。
責任編輯:邢人儼
凡爾賽文學成為熱搜話題后,被視為拜金主義代表作的《小時代》重回網友視野。圖為電影《小時代》劇照(2013)
三個多月前,我為了做凡爾賽文學的報道第一次接觸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時,這個小組只有兩萬多人,更像是因共同的話題聯結起來的網絡社群,盡管內容不乏獵奇之處,但凡學在那時還稱不上流行。如今,小組有四萬多人,凡學多次登上熱搜,它正變得和當初“中外合資”“文體兩開花”的“六學”一樣,進入流行詞語范疇里,被大眾模仿并迅速成為談資。
很多人驚奇地發現,一個詞已經可以勾勒、概述某個群體的面貌,甚至成為某種指代。凡爾賽文學源自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不經意炫耀物質生活的優越感,但這些網絡文案在互聯網上發酵、被解構,進而帶有反諷、黑色幽默的意味。
比如,此次令“凡學”一詞出圈的微博網友“蒙淇淇77”如此寫道:“突然覺得他太省了,重要場合穿10多萬的KITON高定,平時上班也就3萬多的ZEGNA山羊絨桑蠶絲西裝,皮包萬年不變的ARMANI,皮鞋D&G?!?/p>
這是一個標準的凡爾賽文案,充斥著消費主義符號,符合凡學創始人小奶球所說的“明貶暗褒”的技術特色。
在社交平臺發一張與豪車的合影,顯然已不符合當下潮流,赤裸裸的炫富只會引人反感,并且具有未知的風險性,但輕輕感嘆一句“家里的車庫太小了,買了車也不知道停在哪里”,配上故意打碼的豪車方向盤圖片,反而激發出觀看者更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