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民的“公共預算之旅”
“我們給你們看了預算,怎么能拿報告照片去要挾區政府呢?”“要挾政府?”志愿者們顯得莫名其妙,“要挾他們做一件法律規定早就該做的事嗎?”
責任編輯:余力
一位資產管理公司的CEO、兩位財務分析人員,懷著“天真”的理想,從2006年起,在深圳開始了“不務正業”的公共預算之旅。他們向十幾個中央部委、十幾個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預算案的申請。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今年5月27日,他們終于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的2008年度部門預算草案;10月27日,衛生部向他們公布了一份接近完備的本級部門預算。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這兩次回應都是第一次
“這是最后的印本,是送市人大通過的,不外借,也不準復印,你們只能看。”
5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財政局閱覽室,工作人員將一本粉色封面的厚書遞給吳君亮、李德濤和萬宇涵。
這是一本16開、厚約300頁的大書,封面上一行銀字:深圳市本級2008年部門預算(草案)。
三個人不動聲色,內心滿是欣喜,但馬上喜去憂來:這么厚一本書,只憑記憶,哪里記得過來!
“可以拍照嗎?”為首的吳君亮問道。
工作人員遲疑了片刻,“可以拍照,沒有講不許拍照。”
吳一陣狂喜,隨即取出數碼相機將這本預算案從封面到封底,一頁不漏地拍了下來。
“深圳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向普通公民公開政府預算的城市,到目前為止,這也是惟一的一次。”
10月18日,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吳君亮回憶起五個月前的場景,仍然激動不已。
他沒法不激動。除了深圳市和市轄的幾個區之外,他還曾向十多個中央部委和十幾個大城市提出過查閱政府預算的申請,為了看到這些標明納稅人稅款去處的預算案,他等了將近兩年。
對這些旨在推動中國公共預算改革的志愿者而言,雖然僅有一次目睹預算“真容”的體驗,但有了這幾百張照片,就有了原始的資料,就有了研究的基礎。
公共預算水準=社會文明程度
48歲的吳君亮是深圳君亮資產管理公司的CEO。1980年代赴美留學,拿到了休斯敦大學政府管理學碩士。此后,在美國一呆就是近20年。
20世紀初,美國經歷了一場由民間研究機構推動的轟轟烈烈的公共預算改革,那場運動不僅重塑了美國政府,而且深刻改變了政府和社會民眾的關系。“向納稅人負責”從此成為每一屆政府不可逾越的信條。
這段歷史讓吳君亮堅信,公共預算改革是政府跟公民共同參與的進程,而一個社會公共預算的水準,不僅可以衡量它的進步程度,也可以衡量它的人文覺醒程度。
身在美國的吳君亮一直密切關注著國內于1998年啟動的公共財政改革,后來,由于自己公司的投資顧問業務與中國聯系越來越多,同時為了近距離地觀察中國的預算改革,2005年底,他干脆把公司搬到了深圳。
2006年,吳君亮出資創辦公益性的“中國預算網”(http://www.budgetofchina.com/)。網站聲明中寫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