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粗放模式”可否突破

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窮的國家,中國人的消費意愿當然非常強烈。但是,我們的內需怎么就總是上不去呢?

責任編輯:余力

中國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可以被漫畫式地描述為“就業崗位的大幅度增加和勞動效率的快速提高”,與此伴隨的是快速成長的中國工業能力,而過度依賴第二產業勢必導致大量出口,并造成國際貿易的不平衡,形成今天左右為難的局面。這是今天的“中國病”的總根子。

中國經濟要上一個臺階,必須走出過去的路徑依賴,而這需要政府在制度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滿足于鋪攤子、上項目。

剛踩剎車,又猛加油門
11月3日,通過接受新華社采訪,人民銀行宣布,取消商業銀行的“信貸硬約束”,再加上此前在半個月內三次密集降息,貨幣政策明確地從“從緊”開始走向“放松”;財政政策方面,雖然千呼萬喚的減稅政策仍未出臺,但是,1萬億元的地震災區建設和2萬億的鐵路建設項目(雖然并非全部從財政拿錢投資)已經得到批準,5000億的南水北調項目也將啟動。不出意外的話,更新的刺激經濟政策還會不斷出臺,一大批千億數量級上的新投資項目將會紛紛上馬。

而僅僅在3個月之前,宏觀經濟政策才正式地走出“雙防”(防止經濟由偏快轉變為全面過熱;防止由結構性通貨膨脹轉變為全面性通貨膨脹)。給人的感覺是,才剛死踩剎車,忽又猛加油門。

從對政策反饋最為敏感的股票市場來看,這一陣猛加油門并未能點燃人們的信心,相反,悲觀的情緒一直籠罩著A股市場: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滬指已經跌至1700點。而僅僅在2個多月前的8月20日,摩根大通一紙研發報告,僅僅憑宣稱政府“可能將出臺2000億至4000的經濟刺激計劃”,就令股票市場一日大漲7.6%。

你當然可以把這些歸因于肇始美國的金融動蕩。反諷的是,作為震中的美國股市,若以紐約股市的道瓊斯工業指數為例,僅僅是從14000點的高位跌至當下的9000點一線,跌幅大約為35%,而A股的跌幅大約為75%。

當然,你還可以用諸如“A股不成熟”之類原因解釋這個現象。不過,如果我們跳出這個事情本身,就會發現,在危機時刻,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更為清晰地顯現了,而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反省機會:橫亙在中國經濟發展之路上有哪些絆腳石?我們知道,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找到這些絆腳石,望聞問切出中國經濟之病的總根子,才有可能開出一服良藥。而擺脫現有的桎梏,中國經濟才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個漫畫式描述
為了展望未來,我們需先回顧過去。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GDP為0.36萬億元,而今年,預計GDP將約為27萬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