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全球危機中的中國對策】全球危機中的中國機會

如果十年之后,巨額外匯儲備僅只在財務上保本或年均增加幾個百分點收益,而沒有給我國開拓未來空間,這便是戰略上的失??;如果著眼點是國家創新能力的戰略投資,只要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就非常值得

責任編輯:余力

●全球金融危機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危機,其崩潰則意味著經濟一體化的解體,這將直接威脅我國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國應主動與積極地參與全球拯救行動
●我們有兩種選擇:制定長遠的國際金融戰略,從當前開始布局,為下一代人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或是采取隨機應變的跟隨型策略
●如果十年之后,巨額外匯儲備僅只在財務上保本或年均增加幾個百分點收益,而沒有給我國開拓未來空間,這便是戰略上的失??;如果著眼點是國家創新能力的戰略投資,只要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就非常值得
●人民幣、港幣、新臺幣的融合將是經濟上互利的最優金融制度安排,國際金融體系將演變為美元為主導、歐元與人民幣為歐亞兩翼的三元體系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二戰之后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1980年代撒切爾-里根革命推進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全面退潮,而國家資本主義卷土重來,并可能在一段時期主導公共政策。這種狀況可能使保護主義思潮抬頭,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受阻,對經濟全球化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國際經濟與金融邊界將出現較為顯著的變化。

在資本管制下,我國基本未受國際金融效應波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的沖擊主要來自國際貿易的影響。與發達國家比較,目前我國的相對位置較為有利,這表現為:在宏觀層面,發達國家全面拯救金融機構以恢復市場信心,而我國則是防范金融沖擊;在資本市場,各類公司處于財務困境,而我們則是潛在買方;在國際金融體系博弈中,歐攻美守,均拉我國以壯其勢。

總的來說,此危機對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是如何修補與調整原有的國際金融秩序;而對中國而言,這次危機給中國提供了拓展未來空間,由既定利益格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建設性合作者的歷史性機會。

當前的首要任務
過去150年世界經濟史的啟示是:各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是經濟全球化,以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為基礎的金融市場全球化則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自金本位制崩潰后,國際金融體系作為全局性公共產品,多是人類設計的產物,以三十年左右為一個周期,就會出現大的問題,需要進行調整或重組;金融全球化是在不確定條件下對全球資源進行跨期配置的市場機制,其危機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危機,其崩潰則意味著經濟一體化的解體。

1970年代后期,國際金融體系完成了布雷頓固定匯率體制崩潰后的調整,經濟全球化由此得以全面推進。事實上,這一體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最理想的外部環境。三十年的發展使我國融入世界市場,受益匪淺,成為增長最強勁的大經濟體。只要國際金融體系再穩定三十年,我國將成為最大的收益者,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經濟全球化的倒退將直接威脅我國的根本利益,不符合我國的長遠發展目標。因此,我國應主動積極地參與防止國際金融體系惡化與崩潰。

對于我國,這次危機的意義在于: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和國際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遠遠超過預料,依靠作為公共產品的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參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