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做公益,得幾條腿一起走路
“對于我個人來說是一個新的行業”,葛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這位曾經的騰訊云文旅產業負責人在公益領域確實是個“新人”,面對“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秘書長”這個新崗位時,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幸運的是,葛燄的經歷,恰恰可以為這場挑戰提供充實的底氣。
2018年,北京懷柔區箭扣長城腳下,時任騰訊公司政務業務部總經理及長城專項基金主任的葛燄宣布箭扣長城的修繕項目開工啟動。這時的她還兼任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公益專項基金主任一職,推動騰訊基金會參與兩段長城本體的修繕項目。
“在物理修繕和數字重建的基礎之上,騰訊更希望在科技+文化領域探索更多的路徑,守護傳統文化并使之煥發新生”,在當時的啟動儀式上,葛燄這樣闡釋著那場公益的理念。
其中“科技+”的概念在其擔任新崗位后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承載著騰訊“科技向善”的理念,在騰訊公益事業的發展中熠熠生輝。
科技賦能
“你知道為什么老人不愿意戴助聽器嗎?”在采訪現場,葛燄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甚至老人本身也很少跟大家講出來。人面對身體上的缺陷往往喜歡“三緘其口”,對老人來說亦是如此。
“輕輕的一個聲音,或者一個小動作的發生,在老人耳朵里都是一聲‘巨響’?!备馃鸾榻B,騰訊會議最近用到的一個技術——AI人工降噪——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即把噪音降小,把有效聲音擴大。
在使用AI降噪技術之后,騰訊會議團隊就在思考,將這個技術免費提供給耳蝸生產廠商,幫助廠商用這個技術對人工耳蝸進行改造,讓具有降噪功能的人工耳蝸進入市場,提升聽障人士的生活質量。
“到今年年底的時候,平臺上會有30多個內部技術應用會開放出來”,葛燄及其團隊稱這個行為為“開源”,并表示會進一步建設配合其發展的技術平臺,幫助這些有社會需求的機構做類似這樣的服務。
除了將公益目光放到自身技術體系上之外,騰訊公益還通過設立科學探索獎等活動,助力基礎科學和前沿交叉學科向前發展,并造福社會。
“希望這些年輕科學家,將他們的一些先進技術應用落地開放,去解決社會問題,騰訊公益也愿意提供給他們”,葛燄認為,先進的技術一定要發展,但技術發展如果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也能夠讓這個技術真正具有社會價值。
“科學技術的‘社會實踐’會幫助技術逐漸走向成熟,這正是一個前沿科技企業應該做的事情,也正是我們目前正在搭建的事情?!?/p>
不同于傳統的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的思路,科技企業的公益項目具有其獨特的邏輯。但對于騰訊多崗位工作經歷的葛燄來說,她反倒將如此科技性的企業社會責任捋順得越來越清晰。
“我認為像騰訊這樣的企業可以有兩種公益行為的輸出,一種是資金捐助,一種是技術捐助”。葛燄認為二者尤為關鍵,一方面需要募集善款支撐公益項目,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企業的技術能力,搭建平臺、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傳播關愛文化。
在這樣的理念下,公益的反饋往往來的更加徹底。新冠疫情發生初期,武漢前線的防護物資一度告急,騰訊公益平臺在1月23日當天就上線了首個公益募捐項目,隨后設立“馳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專題,為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提供技術保障。
截至日前,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共動員超過1280萬人次網友,共計為抗疫捐助善款逾60億元,“科技+公益”一次次地顯示出強大的支撐力。
“我們更希望幾條腿一起走路”,葛燄說。
搭建平臺
這幾條腿包含著社會公眾、公益項目、企業主體等等,其中還有最核心的紐帶平臺。騰訊公益便是這個平臺,作為鏈接各條腿的神經,其作用不言而喻。
葛燄是今年才正式接手騰訊基金會,并負責99公益日的。
“5780萬人次的網友參與捐款,募集善款23.2億元,總善款30.44億元”,這是葛燄參與的第一個99公益日,也是騰訊公益的第六個99公益日。
成果雖令人歡欣鼓舞,但掌控這個幾乎匯聚中國半數公益資源的平臺和品牌活動,難度與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會加大運營力量”,葛燄將重新調整騰訊公益公眾號的運營節奏。這個擁有2000萬粉絲的大號匯聚了公益行業絕大部分目光,如何更好的傳播,優質的內容和合理的節奏一定不可或缺。
“我們組織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內容生產團隊,能夠集合公司內部所有相關團隊,一起完善一個公益日歷”,葛燄說。
在什么節點,做哪類項目,跟哪些機構合作,又如何去運營他,騰訊內部有哪些資源可以進來,哪些產品可以參與,哪些企業可以參與,要服務好哪些捐助者,總之匯聚更多的內外部力量,在全年持續發揮平臺價值,是目前團隊最關注的課題。
這些內容便是公益日歷的全部關切,對應到各個騰訊公益平臺合作伙伴的身上,便能夠很明晰的獲得一個節奏。葛燄說到這里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什么時候與我們合作,比如說明年的‘520’,企業或團體在設計活動時候,注入公益元素?!皭奂杭叭?,為更多需要關愛的群體捐助愛心”。
其實節奏只是其中一部分,葛燄更多的用意落在“合作”兩個字上。
“我們會在項目匯總中找到優秀的項目,然后去培育他們,用騰訊的資源,包括我們的平臺去培植他們”,葛燄透露了部分日后的項目扶持計劃,“也就是好的項目不斷的給捐贈人,與捐贈人達成一種價值觀共識,也為捐贈人做好服務”。
建立在這種共識之上的,是互聯網公司所謂的“黏性用戶”,而后騰訊公益會將捐贈人信息進行數字化,反饋給項目,讓項目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用戶,以實現公益項目、捐贈人、平臺三者結合。
這種合作不僅僅是同外部機構的合作,還包括騰訊這個“龐然大物”內部機制的互相協作,還有其中數萬名員工的參與。
“騰訊司慶的時候公司內部員工特別活躍,騰訊志愿者活動也是最受歡迎的,我們希望公益也給員工提供一個獻愛心的機會,如何聚合員工的力量與企業一起做社會責任,回報社會”葛燄認為,司慶做公益可以是一個企業最好的社會責任體現,“配合司慶,我們希望讓員工在這天感受到愛公司,愛社會,愛國家?!彬v訊也希望可以在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中,做出表率。
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做公益,而不是企業自己在做。
培養習慣
“我們用六年的時間培育了一個全民節日”,葛燄說,每每看到“99公益日”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內心還是會非常激動,但也會不斷反思問題,“我認為也有很多人現在已經開始關注這個事情本身——我能夠為這個社會做什么?而不僅僅在于拿配捐?!?/p>
談及配捐,葛燄會感到一定的“危機”,“配捐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商業行為”。她舉了一些例子,有些機構為了拿到配捐用了一些商業上的操作行為,而非常規意義上的捐贈手段。
而后她又舉了一個向好的例子:往年有配捐的時候才會有捐款,但今年下午和晚上配捐都結束了,還不斷有人捐;早上9點鐘還沒開始就已經有人捐了?!斑@讓我特別感動,說明有很多人已經不是為配捐來的?!?/p>
不過“危機”還是存在,解決這些“危機”成為葛燄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首先,99公益日還是作為一個全民節日,讓大家有這三天獻愛心,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备馃鸨硎?,“但是我們不會以去傳播募款金額為主要目標,我們希望帶動更多的互動,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公益項目本身?!?/p>
這些互動包括參與進來的捐贈人、企業、公益機構。在公益機構方面,“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增強捐贈人服務”,捐贈人的滿意度以及愛心是否可持續,將成為平臺價值考量的關鍵指標。
在捐贈人方面,平臺的目光將不會只盯著捐贈額,而是擴展到時間節點的關注,“比如說正月初一,一部分人會拿到紅包,你愿不愿意把你第一個紅包奉獻出來”。
除此之外,葛燄和她的團隊還將目光重點放到月捐項目上,將會加大月捐項目的扶持力度,把好的地方給月捐項目。葛燄認為,“月捐項目很難募到用戶,所以月捐的項目它會更用心的去做捐贈人服務,因為捐贈不好下個月不投了?!?/p>
這種服務理念同消費互聯網(toC)的理念頗為相似,而葛燄在“騰訊云”工作的經歷,也為接下來騰訊公益的發展帶來一些不同的氣息。
但葛燄認為,“公益行業也已經向產業互聯網發展了,產業互聯網要全鏈條貫通”,也就意味著商業體要培育自己的用戶。這種理念放到公益事業上,便是“幫助機構為項目培育捐贈人”。
上文所提及的“數字化”便是這項目的的核心操作,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項目做好捐贈人服務。除此之外,這種用戶培育還有一項保留操作——用戶成長體系。
“我捐了錢、捐了步,我需要有一個榮譽體現和累積”,為此可能在規則上有一些變化,葛燄透露,“只要全年在我們這里,不管你是捐步、捐小紅花還是捐錢,你的行為都可以被記錄和累計下來,也許在‘99公益日’的時候,你的參與項目的配捐比例將會有所不同”等等。
據悉該項新規將于2021年1月前后啟動,并宣布用戶成長體系具體內容和規則。
對于積分體系,葛燄將之比喻成終身VIP卡,“你每一年的公益行為終身積分,只要平臺在,積分就會一直隨善行累積”。為了讓積分更具含金量,目前葛燄團隊正在與民政系統進行積極溝通,未來希望這個積分體系能夠同社會志愿者體系對接。
葛燄認為,“好人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該在社會上得到應有的回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