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聚難再,唯有書在:憶楊勇教授
2008年6月,楊勇教授給我一信,說:“弟有三書急欲出版,并想請貴社刊出?!蔽疑形椿貜?,就接到了他仙逝的消息。如今,他去世已有一紀了。歡聚難再,唯有書在。楊勇教授的著作會長久留在學術史上,為后人所參考引用。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著名學者楊勇(1929-2008)。
近讀香港作家許禮平《舊日風云二集》(三聯書店,2017),其中有一篇《獨立特行一楊勇》(以下簡稱“許文”),記敘了已故香港中文大學楊勇教授獨立特行的事跡。我與楊勇教授有過交往,他在我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過著作。許文引起了我對楊勇教授的回憶。
楊勇的年齡
楊勇教授的生平事跡,比較詳細的介紹有《溫州都市報》2008年5月8日刊《楊勇與〈世說新語〉》一文,是記者金輝采訪楊勇的報道,大致如下。楊勇,字東波,1929年生,浙江永嘉縣上塘鎮人。祖上世代讀書,其父以種田為生。楊勇中學僅讀半年就輟學了,回家當了初級小學的教師。一年后,到永嘉縣警察局當文員謀生。后來又考入江西瑞金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在國民黨軍隊任營長。在天津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釋放后回到永嘉家中。1951年3月離家去了香港。他到香港后先是過著流浪生活,直到1955年秋考入香港私立新亞書院才開始正常生活。1959年從新亞書院中文系畢業后,因畢業論文《影宋本晦庵朱侍講先生韓文考異補正》在院長錢穆《朱子與??睂W》一文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得到錢穆的肯定而留校當助教。后又隨饒宗頤在香港大學讀碩士,成了饒先生門下大弟子。1968年碩士畢業后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及臺灣高雄師范大學研究院教授等職,直到1990年退休。楊勇一生從事六朝文史的研究和教學,成果顯著,出版著作有《世說新語校箋》《陶淵明集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楊勇學術論文集》等。饒宗頤先生為門人的前三種書都作了序,為后一種書名題簽,足見對楊勇學術成果的肯定。
金輝的報道基本上是根據楊勇的自述而來的。查1938年9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在江西瑞金重新設立,1945年11月該校裁散。楊勇入江西瑞金陸軍軍官學校應該在1945年前,一般推測他不可能16歲前就考入并畢業,不可能二十歲就任營長帶兵打仗,所以許文有“楊勇的年齡,一直是像霧又像花,看不清”之語。2008年7月8日,楊勇在香港去世,其友人、溫州市龍灣區文聯主席、作家章方松撰文說楊勇享年八十八歲(《緬懷恩師楊勇先生》,臺北溫州同鄉會《溫州會刊》第25卷第2期,2009)。這樣看來,楊勇的年齡是少報了七八歲。
錢穆致楊勇手書。
楊勇和伍叔儻
楊勇在新亞書院除了受到錢穆的教導外,當時在新亞任教的伍叔儻先生對他學術研究的影響也很大。他向伍先生請教研究方向,伍先生就說《世說新語》是本很好的書,可以搞一輩子。于是他就走上了研究《世說新語》的道路。
伍叔儻(1897—1966),浙江瑞安人。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在上海圣約翰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