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腫瘤如何尋找解藥?
盡管特定類型的罕見腫瘤患者不多,但作為一個整體,罕見腫瘤人數并不少,整體發病率高達20%,與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相當。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大量患者沒有享受到近十年來醫學進步的成果。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由于診斷困難和治療效果不佳,罕見腫瘤的五年生存率比其他常見腫瘤低15%至20%。
對于60歲的老趙來說,幾周前為老伴復診的經歷并不愉快。
“你怎么還來?”上海長海醫院腫瘤科的主治醫生見到他時略帶訝異地問。
“我給老伴續藥??!”老趙不解。坐定才明白,醫生誤以為他的老伴已經不在了。
老趙的愛人三年多前在這里做的手術,結直腸癌中期,術后三個月便出現了肝肺多處轉移。和以往的無數病人一樣,醫生以為老趙的愛人也很快會撐不下去了。在腸癌患者中,有15%-25%的病人會在腸癌原發灶根治性切除后發生肝轉移,如果這些病人沒有接受治療,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為提高機體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成為癌癥治療中最令人振奮的突破。新藥研發人員開發出多種不同的手段來調節患者的免疫系統,使其能夠更為有效地識別并攻擊有害腫瘤。
延緩老趙愛人生命的是一種名為程序性死亡受體的抗體藥物(PD1),經過半年多的聯合治療,病人的肝及肺部的轉移灶明顯縮小,病情得到控制,人的狀態也好了不少。
“PD1對她有效果,肺部陰影也快看不見了?!崩馅w發自內心地感激。
癌癥已日益成為中國最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每年新增約393萬癌癥病人,平均每分鐘有7.5人確診。但得益于新藥和新療法的不斷產生,靶向治療、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像老趙愛人這樣令臨床醫生意外的癌癥患者已愈發多見。
“對于臨床大夫來說,這就夠了么?”
發出上述疑問的是胸外科主任醫師、國家癌癥中心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辦公室主任李寧教授。2020年10月30日,他受邀參加基石藥業第二屆研發論壇并作主題演講。在這場以腫瘤精準治療為主題的論壇上,匯集了國內外最頂尖的臨床專家,在分享國內外前沿治療方法及藥物進展的同時,希望找到中國的“癌癥解藥”。
罕見腫瘤不“罕見”
李寧所在的科室創建于1958年,是我國第一個胸部腫瘤外科,從事臨床一線多年,他常被患者追問,“李教授,誰是腹膜后高分化脂肪瘤的專家?胸膜間皮瘤我該找誰看?腮腺癌、纖維板層型肝癌的專家又在哪里呢?”
這些被頻繁問到卻又聽上去十分陌生的腫瘤便是李寧口中“做得不夠的地方”。
論壇上,李寧展示了一張餅狀圖,描繪了中國目前發病人數最多的癌癥種類,依次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等十幾種,其中最后一個大類是“其他腫瘤”,又稱“罕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