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學人的洪仁玕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十九世紀口岸知識分子與中國近代化——洪仁玕眼中的“洋”場》,[日]倉田明子著,楊秀云譯,鳳凰出版社,2020
日本學者倉田明子《十九世紀口岸知識分子與中國近代化——洪仁玕眼中的“洋”場》一書,以香港、上海為舞臺,以洪仁玕、王韜這兩個傳奇人物為主角,串聯起近代早期中國人的新知識接受史,切入角度新穎。她利用教會檔案“重建”史實,也將滬港(江南-嶺南)擺在傳播新知識的同等地位,認為兩地處于一個共同的“場域”之中。
倉田明子回顧了近些年國內對徐壽父子、華蘅芳、王韜等“口岸知識分子”的研究,作出委婉批評:“上述研究運用了大量中國國內史料,卻鮮有涉及海外的西方資料,另外,僅把上海作為主要研究地區,而實際上香港、廣東也有許多接受西方知識、參加洋務運動的知識分子,而關于這些人的研究還不是很充分?!睗h學家將上海、香港認作19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口岸,這個判斷大體準確。大陸研究近代口岸的學者,出于上海史料易得的原因,幾十年來重上海而輕香港,倉田明子的批評使人警醒。早期的傳教士幾乎都是先到香港,其中部分人再轉戰上海。香港出版的《遐邇貫珍》、上海出版的《六合叢談》作者群高度重疊,先后挑起在中文世界傳播新知識的重任,而洪仁玕、王韜都有著滬港兩地的工作經歷。
獨特的洪仁玕
作為太平天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