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基因編輯科學家王皓毅:科普的內核是科學精神與生活熱情
在談及公眾對于科學議題的社會討論時,王皓毅表示“非常在意”。
他認為,公眾的討論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生態,會影響到科學家所進行的工作。比如被污名化的轉基因技術,就一大批領域科學家的工作以及他們后期的轉化,也影響到我們國家的很多部署。
“我并不是說某項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是完全安全,只有好處”,王皓毅談到,“而是對任何技術,包括基因編輯也好,必須是足夠了解再去討論,不能泛泛地討論”。
何謂基因編輯
“解釋什么是基因編輯,什么是基因,要先解釋什么是人”。王皓毅一開口便直指問題根本。
人有60萬億細胞,除了紅細胞,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細胞核中攜帶46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上纏繞的生物大分子就是DNA。DNA是由單個核苷酸組成的,每個核苷酸有不同的堿基,等于由4個不同單元拼接起來的,而這4個堿基便被定義成4個字母,分別是A、T、G、C。
“把這46條染色體上纏繞的所有DNA按順序讀出來,其實就是由4個字母組成的一本書”,王皓毅用書來比喻,試圖讓基因的知識更好理解。
通俗來講,用書的比喻是最形象的。如果把基因組形容成一本書,它就是一本寫在生物大分子上的書。它的每一個篇章就是條染色體,染色體上纏繞它一部分序列,每一章中重要的句子就是基因。每一個基因,通過復雜的生化反應形成特定的蛋白,蛋白質會催化細胞深入活動。
同理,對基因進行編輯同對書本上的字句進行編輯有一定類比性。
王皓毅解釋道,“我能把4個字母的序列進行精確修改,首先要精確定位到這本書某章某一段某句話,刪掉一句話甚至刪掉好幾句話,或者改掉一個字,現在技術發展到可以精確到把一個字改掉,把A變成C,或者可以插入一句話,或者插入一段話,這都可以做到,叫基因編輯技術”。
簡言之,基因對這個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命來說就是它最底層的信息?;蚓庉?,就是用特定的方法去修改染色體上特定的DNA信息。
當下,基因編輯等生命科學技術,使我們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和極快的速度,讀取我們的生命天書?!叭绻覀兡軌蚋脑旎蜻@本天書,就會具有和上帝相同的改造生命的力量,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p>
我們對于人類自身、對于這個世界上其他物種的操作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地步,那么,手持基因“剪刀”的人類,一刀會“裁剪”出怎樣的未來呢?
“我們可以用它來編輯動物,可以用它首先研究到底不同的基因,是怎樣影響動物發育的、怎樣影響疾病發生的”,王皓毅在一次演講中如此說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畜牧業中,長角后的公牛會相互攻擊,也會影響整個生產的效益,牧民不得已便需要把角去掉。這件事情本身成本非常,也不符合對牛的“動物福利保障”。不得已,科學家們開始就基因編輯來影響角的發育,使這些公牛不長角,而這只是基因編輯實際應用中很小的一個部分。
雖然任何一個好的技術,一個強大的工具,都有很好的應用場景,但是也有其自身的應用語境,同時也不可避免會有它的風險。
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對于導致明確疾病的基因突變,我們就應該大力推動做治療開發;對于育種、農作物或者畜牧業育種有幫助的基因位點,就應該去改造去應用?!蓖躔┮銓τ诮鉀Q問題有著很嚴謹的態度,但也勇敢嘗試。
科普科學精神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少年“謝耳朵”在“質子教授”的科普節目啟蒙下,最終步入科學殿堂。
這種影響廣泛存在于當前的科學界,對于一批科學家來說,優質的科普內容引導其對某個領域產生一定興趣,并將終身投入進這個事業。
“科普工作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啟蒙”,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認為,“啟蒙公眾科學邏輯、科學思維的訓練,從而能對質疑的事物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斷”。
而公眾的這種科學認知與精神,對國家科技水平的不斷向前推進,也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良性循環下,不斷推進整個國家科技水平的前進。
科普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如何課程卻成為了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要講明白什么是基因編輯,我至少得講15分鐘”,王皓毅對于上述科普內容并不是很滿意,并對當下碎片化傳播與快餐式文化消費現象感到擔憂。
這并不意味著對科普的排斥,反而是對優質科普內容的期待。通俗易懂的方式配上嚴肅認真的話題,哪種討論才有意義?哪種講述才更深刻?
對于這種甚為復雜的行為,王皓毅提出一種觀點,“并不是科學家不是都善于或者喜歡做科普”,他認為科普和科研還是有差別的,科普需要有一批作家或者媒介媒體,負責任的、懂科學的、專業的人士,將知識展示出來。而某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騰訊這種好的科普平臺合作是最好的選擇。
而談及這次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和X-Talk,王皓毅認為,這種活動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科普,并且影響力廣泛,會帶動民間支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這是很好的方向。
除此之外,王皓毅還在科普對象方面特別提到青少年。
“青少年的思維可塑性會高一點,我認為更有希望,我們希望激發他們的熱情”,王皓毅建議年輕人,保持獨立思考和對生活的熱情,“這是我每天都要和我兒子講的話?!?/p>
他表示,在當下這樣一個知識觸手可及的時代,知識灌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問題,理解并解決問題,創造新的東西。怎樣在這個時代利用互聯網資源、利用知識數字化,去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教育模式和新一代真正思考的年輕人,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解放更重要,如果需要一個引導,就是告訴你可以做這些事情,而不是說我告訴你必須得做什么?!蓖躔┮阏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