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快遞小哥”發射升空!專家詳解嫦娥五號軌道器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

視頻: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其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制的軌道器,將承擔地月往返運輸、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容器轉移等重任,就像一位藝高膽大、超級炫酷的“太空快遞小哥”,從地球出發趕到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取一份來自月球的珍貴樣品,再快遞回地球。

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目前最復雜的空間飛行器之一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查學雷介紹,軌道器的工作貫穿整個嫦娥五號探測任務。

發射升空后,這位“太空快遞小哥”第一項任務是運輸。作為一個自主飛行器,它負責攜帶著陸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完成地月轉移、中途修正和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后,軌道器與著陸器上升器的組合體分離,攜帶返回器留在軌道上等候“取件”。

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抵達月球,完成月壤樣品的采集任務后,上升器攜帶樣品從月面起飛,與等候在月球軌道的軌道器自主交會對接,并將攜帶的樣品容器轉移至返回器。與對接艙、上升器分離后,軌道器將攜帶返回器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在距離地球5000公里處與返回器分離,將返回器投送回地球。

這是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在嫦娥五號整個任務中,軌道器在軌共有5次分離、6種組合體狀態,承擔地月往返運輸、器間分離、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等關鍵任務,是目前最復雜的空間飛行器之一?!辈閷W雷介紹說,擔負重任的軌道器在技術上呈現“三多”特點:

一是飛行階段多。軌道器參與運載發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運行、月面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探測器系統11個飛行階段中的8個階段。

這是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二是器間狀態多。軌道器在飛行過程中有6種組合體狀態,承擔器間分離、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等關鍵任務,多種組合體飛行狀態器間接口復雜,軌道器任務過程要經歷多次的變軌和姿態調整,軌道飛行、姿態控制難度大,機、電、熱接口可靠性要求高。

三是分離次數多。軌道器要按順利完成地月轉移,并將裝有樣品容器的返回器帶回地球,整個過程涉及5次分離,包括與火箭分離、與著陸上升組合體分離、與支撐艙分離、與對接艙上升器組合體分離、與返回器分離。在軌分離次數多,分離環境復雜,系統設計難度極大。

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的自動交會對接

作為嫦娥五號“飛天采樣”任務中的一位“太空快遞小哥”,軌道器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取件”。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軌道器與上升器自動交會對接,并將上升器里的樣品轉移到返回器。這是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軌道上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制。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介紹,嫦娥五號軌道器與上升器采用的對接方式,與我國載人航天采用的對接方式有很大區別。載人航天采用的是“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兩個航天器對接后形成80公分左右的通道,航天員可以在其中穿行。

嫦娥五號采用的是“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桿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均為世界首創,對接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

“所謂抱爪式,就像我們的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辨隙鹞逄栜壍榔骷夹g副總負責人胡震宇解釋說,“對接機構由3套K形抱爪構成,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準連接面上的3根連桿,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p>

當軌道器和上升器對接完成后,還需將上升器里裝有月壤樣品的容器轉移到返回器。

連桿棘爪式轉移機構,可以巧妙地利用倒三角形構型的棘爪,通過伸縮,將容器逐漸移動到返回器中。

據八院805所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分系統技術負責人劉仲介紹,由于月球軌道相對于地球軌道有時延,時間走廊較小,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須一氣呵成完成對接與轉移任務。所有步驟要在21秒內完成,1秒捕獲、10秒校正、10秒鎖緊。為保證萬無一失,研制團隊做了35項故障預案,從啟動開始到交會對接,全部采用自動控制。

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多項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為了完成極其復雜的月球無人取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好似一位“變形金剛”,需要在太空中完成“分離-組合-再分離-再組合”的變形過程。

針對整個任務飛行狀態多、器間接口多、工作模式多、技術攻關難、地面驗證難、運載與發射場新等特點,八院的軌道器研制團隊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將這位“太空快遞小哥”打造得錚錚鐵骨、身輕如燕,藝高膽大、超級炫酷。

為了保證組合狀態下器與器連得穩固、分離過程中器與器安全可靠地分開,軌道器擁有5個分離面。研制團隊摒棄了傳統的艙段間連接方式,創新性采用了多點高強度的分離螺母進行連接。

這種連接方式,通過在各分離面配置不同數量的分離螺母,以滿足艙段間連接強度與剛度要求。同時,“雙作動”分離螺母包含兩套解鎖機構,其中任意一套動作,就能確保分離面每一個分離點的可靠分離。

軌道器采用了分艙段設計,各艙段都有對應的配電管理、熱控管理、信息管理需求。研制團隊創新提出分區域管理的分布式綜合電子單機設計思想,以及整器電氣管理的區域化、標準化、模塊化設計思想。通過制定一系列標準規范,使綜合電子系統從內到外整齊標準,靈活組裝、易于拓展,跑得穩軟件,傳得好信號,點得起火工品,控得住機構。

為了控制“體重”,軌道器在要求強大承載能力的同時,還必須“身輕如燕”。為此,研制團隊首次使用了大承載復雜構型輕量化結構;首次創新使用多次分離復雜構型;首次使用多冗余路徑復合傳力結構,首次采用大承載復合材料承力球冠技術等7項創新技術。僅46千克的承力球冠,能承載3噸貯箱,具備30噸的極限承載能力,堪比“雞蛋殼上掛秤砣”。

月球軌道對接與樣品轉移技術,是嫦娥五號“飛天取樣返回”能否成功的最關鍵技術。早在2011年1月,八院805所就開始進行相關技術攻關和工程研制。研制團隊突破了輕小型弱撞擊式對接、復雜接口自動樣品轉移、對接與轉移一體化等關鍵技術,構建了整機特性測試臺、性能測試臺、綜合測試臺、熱真空試驗臺四大測試系統。

10年來,八院的研制團隊先后進行了661次對接測試、518次樣品轉移測試,通過不斷地測試、優化,確保自動對接與樣品轉移過程的萬無一失。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