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友友 原創 2020-11-29 文化頭條 “我一直問自己,音樂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人們吃不上飯、根本沒有聽音樂的心情,音樂的價值是什么呢?我每天都在自問。我不得不說,我們得創造價值,我們得確保這些價值真的存在。此時此刻,部分的價值是給出安慰,也不僅是安慰,是在安慰和治愈之間,更像是安撫靈魂?!?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記者 李慕琰 南方周末實習生 徐爽 責任編輯:邢人儼 臺灣高雄的衛武營音樂廳可以容納近兩千觀眾,掌聲歡涌下,戴著口罩的馬友友和鋼琴家凱思琳·斯托特走上舞臺。2020年11月14日,馬友友的“慰藉與希望之歌”(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音樂會向全球線上直播。2020年11月14日,馬友友在臺灣高雄舉行了“慰藉與希望之歌”音樂會,通過線上向全球直播。 (MNA/Mondo Wang/圖)2020年3月,美國疫情暴發,即將進入封鎖隔離時,馬友友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一系列“安慰之歌”的演奏視頻,他彈奏了德沃夏克的《回家》、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三號》等曲目,希望給危機中的人們以安慰。這位65歲的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一生親歷過許多次危機年代,每次在動蕩和緊張的社會氛圍中,他都會用音樂發聲。1960年代,美國社會在民權運動和越戰的影響下沖突頻發,當時還是青少年的馬友友受邀在聯合國總部登臺表演。1990年代中期,他錄制了兩首關于1960年代社會運動的作品,紀念馬丁·路德·金和反越戰運動。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后,馬友友很快舉行了兩場特別音樂義演,紀念“9·11”受難者。馬友友相信音樂能夠打破隔閡。他組織了絲綢之路合奏團,成員來自超過二十個國家,帶著各自的音樂特色和文化創痛,共同前往世界各地演奏。由于疫情影響,這些全球演出計劃被迫暫停。最近,馬友友剛剛結束臺灣的巡演,回到美國。臨行前,他所在的馬薩諸塞州能允許的現場觀眾人數是25人,回去后又縮減了大半,只能給10人以下演出?!拔乙恢眴栕约?,音樂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人們吃不上飯、根本沒有聽音樂的心情,音樂的價值是什么呢?”馬友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希望音樂發揮作用,“在安慰和治愈之間,更像是安撫靈魂”。2020年11月19日,馬友友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視頻專訪。每次經歷動蕩和緊張的社會氛圍,馬友友都會用音樂發聲。他與鋼琴家凱思琳·斯托特合作,演奏了一系列“慰藉與希望之歌”。 (Sony Classical/圖)“盡一個音樂家的所能去成為援助者”南方周末:2020年3月,疫情最嚴重時,你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一系列“慰藉與希望之歌”,這個想法是怎么產生的?馬友友:完全是不由自主的。即將封鎖隔離之前,我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在一起,天吶,我們需要做些什么?一位同事說,為什么我們不像過去那樣?每當發生火災、洪水、地震或海嘯,我們就通過音樂去表達——我們在想著你,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