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連殺人犯都不愿破壞放電影”
“如果他今天看不成22號新聞簡報里面的一秒鐘他女兒的影像,他這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在這個巨大的遺憾面前,他要爭取,他要捍衛,他必須要有辦法?!?/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勞改犯張九聲八年未見女兒,為了能看到《英雄兒女》播放前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從勞改農場逃出來,尋找電影膠片。
《一秒鐘》是一部因膠片而起的電影,也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看電影”的故事在張藝謀頭腦里至少盤旋了十三年。他的老搭檔、編劇鄒靜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與張藝謀合作《千里走單騎》后,2007年,兩人在紀念戛納電影節六十周年的短片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中再次合作,鄒靜之為張藝謀寫的劇本《露天電影》,被拍成一部三分鐘的短片,就叫《看電影》。鄒靜之和張藝謀為此聊了很多看電影的經歷,也許是意猶未盡,之后的十年中,張藝謀總會提起:拍了這么多電影,什么時候能拍一部與放電影有關的電影?
“這十年對我們來說變化太快了,轉眼拍電影不用膠片了,放電影更沒有膠片了,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取代了很多舊時的東西,甚至來不及回望、告別,一些東西就被碾碎、消失了。原來看好的電影題材,你覺著是壓箱底的寶石,才過幾年啊,再打開箱子一看成石頭子兒了?!编u靜之對南方周末記者感嘆。
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的數字放映機已經超過九成。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后一條膠片生產線,中國徹底告別膠片時代。
2017年,張藝謀給鄒靜之寫郵件,說自己想拍一部“放電影”的電影,“為紀念也好,懷舊也罷,都可以,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電影”。他在信中表示已經想清楚了故事方向——“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有一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兒冷幽默,格局很小,沒有流行的那種戲劇性,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不斷‘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017年底,兩人開始了劇本創作,距離《一秒鐘》正式上映,中間隔了三年。
“在物質和精神都很貧瘠的年代,看電影就是一個狂歡,是仰望星空的那種夢幻跟快樂?!睆埶囍\在記錄《一秒鐘》幕后故事的同名紀錄片里說。
女兒的“一秒鐘”
膠片,是《一秒鐘》里重要的道具,重要到什么程度——像一個主角?!捌涞枚鴱褪?,失而復得等波折牽著事兒和人走,人物改變了,故事展開了,放映員、觀眾都與膠片有關系?!编u靜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故事因膠片而起——張譯飾演的勞改農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