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老師及所有家長:自己努力可能比孩子努力更重要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家長把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時候,通過自我奮斗去解決自己的焦慮的時候,對孩子的焦慮、關注,自然會下降,孩子會得到一個更正常、更寬松的成長環境。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放任孩子。實際上,有著自我奮斗的家長,一定是對自己有要求的,這種情商與智商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游刃有余。
責任編輯:陳斌
中國的教育正日益成為每個家庭頭疼、擔憂、焦慮的事。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因為教育而崩潰。在這個大背景下,教師家庭似乎有自己的獨特特征。
有這樣一種說法,心理出現問題的孩子,父母從事的職業里面,最多的是教師。2018年,專門研究學生心理的北大徐凱文教授稱,自殺危機學生父母職業分布顯示:教師、醫護、公務員位列前三,依次29例、7例與7例。29個教師,27個是中小學老師,2位大學教師。雖然樣本還不夠大,但第一名與第二、三名差距懸殊,還是有一定警示意義的。
中小學教師的確可能是對家庭教育影響最大的職業,其職業特征,可能從五個方面影響、塑造家庭教育模式。
第一,對自身期望的影響。教師相對來說,學歷不低,明白學習對人生的價值,同時,學歷往往也不會太高。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進一步,比自己更好。所以,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