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孔子為何批評弟子的“高尚”?
只要能力許可,又有一顆充滿愛意的心肯幫助人,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不過,這種“偉人”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
孔子為何批評弟子的“高尚”? |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凡是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為奴隸時,可以自己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待回魯國后再到官府去報銷。官府除了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外,還給予這個人一定的獎勵。一次,孔子有一個弟子到國外去,恰好碰到有一個魯國人在那里做奴隸,就掏錢贖出了他?;貒?,這個弟子既沒有到處張揚,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所墊付的贖金和領取獎勵??墒?,那個被孔子的弟子贖回的人,卻把這個情況講給別人聽,人們都稱贊孔子這個弟子仗義,人格高尚。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把這件事當作美談。誰知,孔子知道后,不但沒有表揚這個弟子,反而對他進行了嚴厲批評。 孔子為何批評“高尚”?這不是有違“大道”嗎?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吧:“女兒問我:我們家有錢嗎?我說:我們家沒有錢。她又說:我們家很窮嗎?我說:我們家不窮。六歲的女孩似懂非懂。前日,單位發起‘冬季捐寒衣’活動。晚上,我打理著一些我們一時穿不上的寒衣。女兒問:這些衣服給誰?我說:送給窮人。她又問:為什么?我說:他們沒有寒衣,過不了冬。她點點頭,一副很明白的樣子。一會兒,她拿來一件小棉襖,一條圍巾,一頂帽子,說要捐出去。我正想鼓勵她兩句,不意她一把拉下她爸爸的帽子說:爸爸,求您了,把這頂帽子也送給窮人吧!我的心一震,因女兒那小小的心。我一直以為自己富有同情心,而在這之前,我卻從未想過要將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送給別人。第二天,我送她至校門口,看著她捧著那個小包裹一蹦一跳地走進校門,我的眼睛漸漸濕潤。我高興,因為她將比我富有?!?BR> 上引《貧窮與富有》的故事令人感動,應該說,無論母親還是女兒均出自一種善心,但將善心分出等級,且上升作一般意義上的精神境界,以為母親精神“貧窮”,女兒精神“富有”,就不足取了。倘若不“將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送給別人”而只是送“一時穿不上的寒衣”便不“高尚”,那是一種超越人性的為多數人事實上做不到的“高尚”。 魯迅先生曾說:“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笨鬃拥倪@個弟子沒有到官府去報贖金與領獎勵被人們稱贊為“高尚”,反證之:到官府去報贖金與領獎勵的人就會被人們稱贊為不“高尚”,久而久之,又有誰會主動去做這樣的事呢? 只要能力許可,又有一顆充滿愛意的心肯幫助人,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不過,這種“偉人”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有人說猶太人是最肯幫助同胞的,任何一個身無分文的猶太人流落異國他鄉,只要找到當地猶太人組織,就會立即解決吃飯與住宿問題。但他們的扶貧則有獨特的方式:既幫助了落難同胞,又幫助了自己;換句話說,不但扶助了落難者自立,而且拓展了自己的事業。據說,假若是一個鞋商,他先借錢讓落難者在自己生意的“盲區”開設分店,并提供貨源,等打開局面有了盈利再銀貨兩訖。這種幫助人的方法是精明的,也是慈善的,體現了另一個層面上的博大。不然,全球2600多萬猶太人就無法創造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亦無法創造的“奇跡”:雖然不是個個富翁,但是至少不會在世界任何地方見到以乞討為生的猶太人。自利不等于自私;互利也不是庸俗的等價交換,而是生存法則制約下的奉獻。。 孔子真是一位圣人,他批評弟子的“高尚”,蓋因非理性的“高尚”往往會扼殺理性的“高尚”,使“高尚”脫離客觀實際,成為海市蜃樓抑或空中樓閣。 有人說:“我們剛剛告別生活一切領域縮減為政治的時代,一個新的縮減漩渦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們。在這個漩渦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和公共關系,讀書和思考縮減為看電視,文化縮減為大眾傳播媒介,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里的室內風景,對土地的依戀縮減為旅游業,真正的精神冒險縮減為假冒險的游樂設施。要之,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永恒的懷念和追求縮減成了當下的官能享受?!痹谶@一語境意義下,提倡“高尚”似乎必要,可切忌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