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
學生挑戰老師,是不符合我們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那位優秀教師的憤怒達到了極點,她立馬毫無顧忌地說:“你如果寫出這個字來,我當著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
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 |
老師給了個題目,說能不能寫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師》。因有過不少這方面的思考,便應允下來。過后想來,覺得這不是一個輕松可談的話題:說淺了沒意思;說深了怕“離題萬里”;勉強說又怕落得個“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處”的尷尬境地。所以,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談一點感想。 先來講個教學故事。一位優秀小學教師上公開課時說:“古人就是聰明,他們掌握了造字的規律,凡是和樹有關的字,都有一個‘木’字?!敝v到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要求發言,但老師就是不給他機會,而這位學生的手也一直舉著。眾目睽睽之下,那位優秀教師終于招架不住,幾乎是憤怒地說:“××同學,你有什么話就說吧?!蹦莻€男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說錯了,有個字和樹有關就沒有‘木’字?!?BR> 學生挑戰老師,是不符合我們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那位優秀教師的憤怒達到了極點,她立馬毫無顧忌地說:“你如果寫出這個字來,我當著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講臺上,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葉”字。那位優秀教師的臉唰一下紅了,她憤然回到辦公室……其實,葉的繁體就帶“木”字,因對峙中的師生皆缺乏這一認識,才導致那令人難堪的一幕,這真是一葉障目了。 表面看,是那位老師缺乏雅量,實際卻反應了我們文化背景的弱點。進一步說就是,我們的文化始終貫穿著這樣一種思想:課本上的準沒錯,為人師者也沒錯。這種觀念固化了老師的思維,久而久之,老師也就無法承受來自學生的挑戰。日本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維新后教育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我手頭有份資料,是一個中國人寫的,他通過孩子在日本上小學,認識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如作者問他的孩子:“你日語不好,上課發言還那么積極,就不怕出錯?”孩子說:“不怕!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錯,不敢說自己的想法,正確的答案從哪里來呢?讓老師一個人講才是最糟糕的?!蹦懵犅?,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舉一反三,此話簡直可以稱之為至理名言。換言之,老師也可以出錯,因為誰都不是完人。進而言之,只有允許老師出錯、寬容老師的缺點,老師才會從容地回歸到人性美這個自然法則之下去育人。 牛津、劍橋兩校在寬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們教與學的人性美。比如教授們從不強迫學生上什么課,或怎么上課,一切全憑學生自己決定。從老師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教不好,由開學時班上幾十人到學期終了變成沒有人,沒有學生也就無所謂先生了。當年的西南聯合大學就有過類似的教與學,這也叫“自然平衡”。學生呢?每個星期愛學什么就學什么,他與導師會談時,把導師辯倒,他才快樂。這就叫“自然學習”。如果有學生把導師給辯倒,那一定是導師最快樂的一天,而這恰恰是我上文中那位優秀女教師最憤怒的一天。英國人自豪地說:“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似乎把學生當成了生物,讓生物生長;別的大學,似乎把學生當成了礦物,讓礦物定型?!?BR> 身在其中的學子,也樂此不疲。比如寫羅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說,在牛津的3年,是他一生中最懶惰、最不出產的3年!再比如創物競天擇論的達爾文,他是劍橋的,他就說,在劍橋的3年,他什么事也沒做!有人就此評論說,“如果說在牛津睡了3年覺,結果變成了吉朋;在劍橋睡了3年覺,結果變成達爾文,這些結果也并不太壞呀!” 總之,我理想中的老師是一個教學靈活、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又給學生以寬容和自由學習空間的人。但一想到我們的教育現實,以及我們所背負的傳統文化,就覺得這樣的期望太高太高了。我們的老師又何嘗不想自己輕松地教,也讓學生輕松地學呀?大環境不變個樣,老師完全桎梏于被管理、被指揮的泥潭里,叫他們怎么發揮?我們又怎么能得到理想中的老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