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興趣的摧毀與發現
我認為,教育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指標是,受教者有沒有因為教育而提升了他對某個事物、某個游戲的興趣,如果沒有,教育是失敗的。
(本文為作者對北大社會學系一年級本科生的演講,首發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日本幼兒園鼓勵孩子游戲,培養他們自立、自主、自衛、自娛的性格。
興趣在生存與學習中的意義
什么是興趣?我們從功能的角度來解析。興趣把每個人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均等地放在你所遭遇的人物、學科、游戲、事件上面。在我們的身體里,能完成這種功能的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理性,另一個是情感。興趣落在情感這個系統中,它是情感工具箱當中的一個工具。在哺乳動物崛起的過程中,隨著進化慢慢產生一些得心應手的工具,叫作情感,喜怒哀樂、恐懼、厭惡,等等。當你遭遇不同對象的時候,馬上有一個情感涌現,幫你做出選擇。在靈長目晚期的時候,進化出另一個系統,叫作理性。這兩大系統在相當多的場合相輔相成。一個下快棋,一個下慢棋;一個當機立斷,一個仔細算計。但是不幸有的時候它們發生了對峙,比如說就在前不久你要參加高考,此前你有興趣聽音樂、踢足球,但是理性告訴你:不能干這個了,要去補你學科上的短板。對劣勢的科目多半是沒興趣的。兩個系統影響行為的強度不一樣。興趣能給你注入更大的熱情和能量。理性算計了半天,同意做這事,可是遠不如熱愛時的狀態。
有諸多因素能推動你的學習。我認為興趣能排第一位。不做對比的說辭是空洞的。第一個對比是勤奮。我們看到兩個同學的學習都是廢寢忘食,但是一個是興趣驅動,另一個是功利驅使下的勤奮。這是大不一樣的學習。有興趣者是點點滴滴到心頭。另一位目的達到后,就與努力學習的東西拜拜了。這些枯燥東西占據我頭腦里的硬盤,清盤吧。很多頂級的科學家、文學家、體育明星,都曾告誡我們:做好一件事情靠勤奮。這其實和我觀點一點也不對立。他們說勤奮,是對有興趣的人說的,即不能只憑興趣,還要勤奮。如果你對大師說你沒興趣,他會說:你去干別的吧。大師們講“勤奮”時,興趣是不待言的。
第二個對比是智商。要學好東西,興趣要緊還是智商要緊?興趣。有個門檻理論,說要想學到一流,智商沒有120是不成的。但是過了這個門檻,可就不看智商了。智商150的人未必超過智商120的人。過了門檻后比的是性格。性格因素里排在比較靠前的就是興趣。想象力、自主性、意志力,這些東西通通都對你的學習發生作用,絕不僅僅是一個智商。人類這一百年來都魔怔著崇拜智商。而崇拜最過火的是我們中國人。智商沒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我們民族的弱項,我們教育沒有培養出的東西是個性。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學校,進來的人智商都挺高的,但是別的素質,興趣、自主性,都強嗎?大概是這些方面弱,所以北大的畢業生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學習拉提琴。一個愛好者要能上臺演奏,必要操練過3000小時,一個專業的琴手則要操練過1萬小時。能練1萬小時真的難乎其難。光靠勵志和刻苦精神干不下來??炭嗑窈团d趣一定要都具有才可能完成。而天才都是樂在其中的。
我個人以為,做學術應該有兩個支點,缺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