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西游”記
海內外中醫認識到,如果不用國際公認的評價標準證明針灸有效,話語權可能就此旁落。國際頂級期刊JAMA的編輯也曾建議,最有說服力的反駁是用臨床試驗證據說話。
以往國際上不認可中國學者的研究結果,主要是“方法學不行”,大多數中醫研究者并沒有真正掌握科學的臨床試驗設計,不懂樣本量的選擇和試驗質量控制。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馬肅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7月,11名西班牙“洋中醫”到昆明取經,進行為期3周的針灸學習。全球范圍內,針灸的接受度已越來越高。
最近幾日,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劉存志成了圈里的熱門人物。他牽頭完成的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成果于2020年10月和11月分別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官方雜志《PAIN》和美國風濕病學會官方雜志《Arthritis &Rheumatology》發表。
這兩本分別是疼痛和風濕病領域的頂級期刊,劉存志團隊的研究也是后者刊登的首篇針灸臨床研究。針灸研究連續登上國際頂刊實屬罕見。很快,劉存志手機里的來電從各地患者變成了上海和成都等地的專家,他們希望得知中國針灸學者能被國際認可的“秘密”。
一直以來,針灸都被視為是治療骨關節炎的一種潛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但多年來,中國的針灸醫師們多憑臨床經驗和師承方式傳承,缺少國際認可的研究方法驗證療效,既往已經開展的一系列試驗結果模棱兩可、證據級別不高,一些甚至相互矛盾。
最嚴重的一起研究爭議發生在六年前,澳大利亞學者在國際頂級刊物發文認為針灸治療關節炎無效。(詳見2015年2月12日《南方周末》:《中醫針灸在美陷最大規模論戰》、《針灸西游,陷落門派江湖》)。
“這也算是一個回應吧?!眲⒋嬷靖嬖V南方周末,他們花了六年時間,采用多中心隨機單盲對照的方法,證實與假針刺(非穴位淺刺)相比,針刺治療可以顯著減輕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且療效可以持續半年以上。
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針灸界期盼已久的研究報告。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會長、美國職業針灸安全聯盟主席李永明博士告訴南方周末,這一結論同東西方針灸師的臨床實踐及患者的臨床感受大致相符,對今后國際上針灸臨床實踐,以及針灸納入主流醫學臨床治療指南和醫療保險都有重要意義。
九家醫院聯合對照,電針療法獲推薦
好的研究離不開周密的試驗設計。劉存志的研究也不例外。
這項480人的大型對照研究,涵蓋了京津冀地區的9家醫院,患者在8周時間內接受24次、每次30分鐘的電針(通過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手針(常規針灸)或假針刺(非穴位淺刺)治療,電針組和手針組均對受試者的5個主穴和3個配穴進行針刺治療。23名進行操作的針灸師均獲得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并具有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試驗結果顯示:電針組的有效應答率為60.3%,手針組為58.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