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詩為何不及朝鮮和越南醇正?

如果以中國詩為本位,日本漢詩的確不夠“醇正”,但換個角度看,也正因如此,日本漢詩比起朝鮮和越南漢詩更有特色。我們只聽說過詩有“東洋味”,沒聽說過有“朝鮮味”和“越南味”。換言之,朝鮮和越南的好詩和中國的好詩是一回事;日本的好詩則不然,它們往往有著獨特的風韻。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江戶時代著名的日本學者賴山陽。

戴著兩重鐐銬起舞

日本漢詩源遠流長,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就有了漢詩集《懷風藻》。創作漢詩的風氣經久不衰,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對日本人來說,寫漢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語和日語差別極大,甚至不屬于同一個語系,如果說格律詩是“戴著鐐銬跳舞”,那么日本人用漢語創作格律詩,相當于戴著兩重鐐銬跳舞。舉個例子,平安時代有位名人菅原道真,出身學問世家,精通漢學,是位出色的詩人。出色到什么程度呢?在當時的日本,地位最高的詩人是白居易,醍醐天皇卻寫了一首詩賜給菅原,詩的尾聯說:“更有菅家勝白樣,從茲拋卻匣塵深?!币馑际怯辛溯言脑?,就不需要白居易的詩了,白的詩集只能鎖在匣中與灰塵為伍了??删褪沁@么一位精通漢學的頂級詩人,曾經寫過一組五律,在序言中說:“含毫詠之,文不加點,不避聲病,不守格律,但恐世人嘲弄斯文,才之拙也?!贝笠馐钦f我的這組詩寫得草率,請讀者包涵。這話雖是自謙,但寫律詩“不守格律”,在中國古人是難以想象的——對他們來說,守律是基本要求,就像呼吸一樣必要。最好的詩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編過一本《東瀛詩選》,對日本漢詩欣賞有加,卻也不得不承認:“東國之詩,于音律多有不協”(很多日本詩不合律)。他甚至幫日本人修改不合律的詩:“……間或以佳句可愛,未忍遺棄,輒私易其一二字,以期協律。代斫傷手,所弗辭矣”(看到不合律的詩中有好句子,不忍遺棄,就偷偷幫它改一兩個字,改得不好是我的錯)。

日本的習慣

比起格律,對日本漢詩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誤用漢語字詞。日本人自己也意識到了,稱這種現象為“わしゅう”,寫作“和習”,也就是“日本的習慣”。わしゅう有一個更直白的寫法“和臭”。很多日本詩人的作品“和臭”濃郁,雖大家、名家亦不免。比如江戶時代著名的大學者賴山陽,詩文冠絕一時,下筆卻往往自帶和習,以至于清末大詩人鄭孝胥在詩中嘲諷他:“此都號文士,浮躁多不實。盛名如賴襄,語助未究悉?!闭f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