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守墓人:背負歷史重擔390年

袁崇煥被處死后,尸骸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佘家先祖半夜去偷了頭顱,埋在廣渠門內的自家后院。佘家人在這里守著袁崇煥的墓,已歷17代,堅持了390年“他們一家背負歷史的重擔,實際上壓力太大,對歷代要求太高,390年,已經夠久了,不會有更久的了”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黃劍

圖中央為袁崇煥墓,圖左為佘家先祖“佘義士”墓

墓碑會老去,經歷了寒來暑往的風吹雨打和歷代社會變革中的人為踩踏、涂抹,正面已經近乎一座無字碑,刻字消逝于斑駁的歷史中,只有一旁的展覽牌揭示它原本的模樣——“明故義士佘公之墓碑”。

“佘公”墓旁是袁崇煥的墓地,如今叫作“袁崇煥墓和祠”,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佘家人在這里守著袁崇煥的墓,已歷17代,堅持了390年。

2002年,袁崇煥墓祠歸于國家統一管理,周邊的拆遷重建漸次展開,佘家不得不離開。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搬到了石景山,倆人年歲漸老、疾病纏身,但經常換乘兩班公交車來看墓祠,掃掃落葉,澆澆水,有時也給游客講講歷史。

2020年8月,佘幼芝在京去世,享年81歲。一位美國記者采訪她之后寫下,“美國立國才兩百多年,你們佘家卻為一個人守墓三百多年,這樣的事情,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span>

地圖顯示袁崇煥墓祠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花市斜街52號,藏在一片居民區里。在小區里一打聽,居民都知道這個墓和祠,也都知道佘幼芝。在他們的記憶里,這個為一塊墓碑奔走了一輩子的女人是“佘瘋子”。隨著佘幼芝去世,她和她的家族此前數百年的歷史,在這個不起眼的巷子中漸漸模糊。

袁崇煥祠,導覽介紹上寫有佘幼芝守墓的故事

圖/本刊記者韓茹雪

“不能在我這里斷了”

社會變幻不定,連一塊墓碑,也命途多舛。

上世紀70年代,傳說袁崇煥的頭是金子做的,有人推倒墓碑,刨開墳,但什么也沒找到,只在月光下留了個黑黢黢的大坑。

那時,佘家看守袁崇煥墓已經三百多年,為了一句祖輩遺訓。這要從“盜頭”的故事說起。

公元1630年8月,明崇禎三年,名將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凌遲處死。北京城的百姓爭買其肉下酒吃。頃刻間,袁崇煥骨肉俱盡,只剩下一顆頭顱。

九個月前,在與刑場一墻之隔的廣渠門外城壕之中,袁崇煥曾率領將士死戰,擊退十倍于己的后金大軍。袁崇煥解京師之圍不久,遭魏忠賢余黨彈劾,后金主將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最終,袁崇煥被崇禎帝朱由檢以通敵、議和等罪名冤殺。

袁崇煥死后,尸骸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佘的“仆人”,廣東順德馬江人,半夜去偷了頭顱,埋在廣渠門內的自家后院。

“佘義士”盜頭之后,告別朝堂、留在北京,臨終前,給后代留下三條遺訓:

在北京守護袁墓,不得回廣東老家;

不得做官;

要讀書明理。

當時,袁崇煥身系“反”罪,佘家只敢偷偷收葬。歷史的重擔系于小人物身上,往往意味著道不明的代價,這家人背負秘密,直到乾隆年間袁崇煥被平反。

佘家收葬袁崇煥后,世代為其守墓?!拔母铩逼陂g,傳到了第17代,男丁有佘寶林,也就是佘幼芝的堂兄。佘幼芝剛生女兒,發著燒,出院后聽到墓地遭劫的消息。夜里兩三點鐘,她和丈夫焦立江偷偷過去,只看到個大坑,眼淚止不住嘩嘩往下流。

很快,堂兄一家搬走了。佘幼芝生前接受采訪時回憶,佘家有傳統,家人下班后得先去老屋問安,那天她到伯母家去,叫門沒人應,屋里已空空如也。

之后的幾年,她找過堂兄,但一直沒下落。動蕩年代里,無暇做更多的事情,佘幼芝就在此時接下守墓人的最后一棒。

佘幼芝出生于1939年,八歲喪父,和母親一起生活,作為女娃,她原本只是家族守墓的旁觀者。她小時候聽大伯介紹先祖,說是“磨石”,跑去問媽媽,才知道是“謀士”,這也是家傳的說法。

袁崇煥在乾隆時期平反后,常有廣東同鄉到廣渠門內拜謁。佘幼芝小時候,看家里時不時來人到后院拜謁,作為女孩子,很多時候她不上正廳,就在祠堂門口聽大人們在里面談論,漸漸知道了家里守墓的事情。

直到進入新世紀,大約2001、2002年,墓祠周邊拆遷,佘幼芝才有堂兄的消息。佘寶林后來在一檔節目上講述,當年國家支援三線建設,單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