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芬奇時隔六年力作:講述好萊塢輝煌背后的殘酷與腌臜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9日微信公眾號《24樓影院》)
《曼克》這部電影對我的誘惑力,很難以天來計算,準確來說,以年來統計更為合適。
《曼克》
原因只有一個,它是導演大衛·芬奇時隔六年之后的大銀幕之作。他上一部電影還是2014年的《消失的愛人》。
這部電影的分量,恰如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阿方索·卡隆的《羅馬》,說它是年度期待,一點不為過。 爛番茄新鮮度88%,算是對得起芬奇這份長期的耕耘。
當然,《曼克》能引起影迷圈的廣泛討論,還真不只是頂著導演大衛·芬奇的名號,它所講述的故事可以說是影史上的一樁“奇案”。 01 而這樁“奇案”和另一部電影脫不開關系,這便是奧遜·威爾斯執導的《公民凱恩》。
稍微懂一點電影史的觀眾,應該都知道這部電影。該片于1941上映后,獲奧斯卡金像獎9項提名,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 有人甚至論斷,后世所有電影的拍攝手法,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如果將它的前期劇本寫作、中期拍攝過程、后期幕后花絮、影史價值及影片的本體論分析寫成書,估計10本都剎不住車。
而《曼克》,講述的就是《公民凱恩》的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當年創作該片劇本的經歷。片名“曼克”,正是取自曼凱維奇的昵稱。 和《社交網絡》一樣,大衛·芬奇并不打算采用線性敘事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而是采用兩條線索。 一條是曼克在1940年間,接受奧遜·威爾斯的邀請,在60天內創作劇本的故事;另一條,則是曼克從1930年到1937年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