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我讀過的三本美學著作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傅道彬,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著有《詩可以觀: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歌者的悲歡:唐代詩人的心路歷程》《詩外詩論箋:上古詩學的歷史批評與闡釋》《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文學是什么》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思想界和學術界,漸漸從“文革”十年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冰雪初融,春水渙渙,思想解放的潮流驚濤拍岸,滾滾向前。以人性覺醒、感性復蘇和詩性追求為代表的“美學熱”的驟然興起,是這一時期持續時間最長而又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思潮。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和學者都加入了美學的討論,被時代的大潮裹挾著推舉著,青年大學生們都曾不同程度地經歷過、關注過這一時期的美學思潮,當時各種美學研究、美學討論的著作最受青年學子們歡迎。

我個人的興趣是古典文學,但也被氣勢磅礴的美學浪潮吸引,對美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宗白華的《美學散步》、高爾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三本美學著作,是我仔細閱讀過的著作,曾對我產生過重要影響,而這三本書恰恰貫穿了我的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三個學習時期。

《美的歷程》與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是1981年出版的,我讀到這本書,已經是1982年快要大學畢業的時候。畢業在即,雜事叢脞,心緒難寧,但《美的歷程》仿佛從云端俯瞰大地般的宏闊視野、貫通古今的審美分析以及行云流水一樣的優美文筆,讓我久久沉醉其中,忘卻了畢業之際的躁動與不安。七七、七八級大學生經歷了“文革十年”的思想封閉,習慣了沉悶而僵化的學術表達,突然看到李澤厚式靈動飄逸的思想論述,頗有一種若受電然的強烈精神沖擊。

李澤厚將中國古代的美學歷程,放置到一個宏大的歷史時空里敘述,從遠古圖騰的龍飛鳳舞、青銅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