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船長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仿文待詔山水 (羅青/圖)

書畫海外緣來緣去

我第一次辦畫展,是在1980年秋,展出四十件作品,開幕當天,出售了三十九件,次日夜,在家中又出售了六十五件,全都被年輕的英國鼻煙壺收藏家Hugh Moss及其團隊購藏。此事成了臺灣藝壇三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奇聞。

后來我才知道,歐美蓬勃的中國鼻煙壺市場,是Hugh自己一個人,從十六歲開始,只手創造出來的,把一兩英鎊的小鼻煙壺,炒到了上千英鎊,也成了西方藝術市場上的奇聞。他以二十九歲的年紀,就宣布退休,搬到香港沙田,專心研究中國近現代書畫。

過了半年,牛津藝術史家,大名鼎鼎的蘇立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1916-2013),應南港中研院之邀,來臺北參加古畫研討會,于會后告訴我,Mr.Moss是創立于1910年英國老牌亞洲藝術骨董店Sydney L. Moss Ltd.的家族成員,該店設于全英國最尊貴的Claridge’s(1854)五星大飯店內,不打好領帶,不準進入,因為在此,隨時可遇到皇室王公貴戚,甚至女皇陛下。

該店第三代掌柜Paul Moss,曾隨Hugh來臺北參觀我的畫室。而我每次到倫敦,也一定去Paul那里淘寶,時有所獲。2012年后,曾孫Oliver準備接手,把店址移至翠綠公園(Green Park)旁皇后街轉角上(Queen Street),建筑純白典雅,燈光橙黃溫暖,是雨天時流連一個下午的好去處。

蘇教授的提醒,引起我開始從世界藝術市場的角度,展望中國墨彩畫的未來。傳統中國墨彩畫的收藏,一直以中國本土為主,韓、日為輔。清末民初,日本因率先成功工業化,國民所得激增,出版業蓬勃發展,愛藝人士及公私機構,開始大量在上海和平津一帶收購中國古今書畫,成立美術館庋藏,并以珂羅版影大量影印出版書畫碑帖,回銷中國,成為華夏藝術海外最大的買家、藏家與推廣家。

然此一時期,中國皇家與私家文物,在戰爭與貿易交替掠奪搜刮下,更是大量流入西方市場及博物館;到了1980年代,幾乎所有西方大城如倫敦、巴黎、柏林、蘇黎世、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都有制度相當完善的東方藝術館或中國藝術館。連一般中等城市如布拉格、斯德哥爾摩等也有體制粗具的東方美術館。這些大小城市,聯合起來,發揮長期保存、展示、研究、出版,以及推廣中國文物的使命,力量不可小覷。

從二戰后到1980年代,四十年間,歐美這些公私藝術機構,加上大學專業系所,已經成功累積了一大批中國藝術愛好者,開始積極介入全球當代墨彩畫市場。凡此種種,皆凸顯了中國藝術品,在近百年來的流傳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命運,在坎坷中有轉機,在起伏中有利弊,是禍福相伏又相依的。

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各種各樣大小藝術傳統,但真正源遠流長,代創新猷,從藝術家、藝評家、藝術史家、藝術藏家等組織互動完備,世代承繼不斷的,只有西方油彩畫體系與中國墨彩畫體系兩大主流。

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畫廊代理畫家制度為主的歐洲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