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退休后的鄉村生活:詩酒野游、教書販藥、下棋訪友
傳統的歷史學由于古代資料側重記載帝王將相,對研究基礎民眾的歷史活動總是隱晦不顯,要想觀察分析中國傳統縣級政權之下的基礎鄉村社會并不容易。但包偉民先生的《陸游的鄉村世界》一書,嘗試運用陸游存世的大量詩作(多達9362首),輔以南宋相關地理、方志等史料,側重敘述角度,盡可能去復原兩宋時期鄉村民眾的各種生活場景,所謂陸游的“鄉村世界”,就是試圖通過解讀陸游的詩文,借陸游的目光來觀察南宋時期浙東地區的農村社會。
《陸游的鄉村世界》,包偉民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9月版,79.00元
南宋時代閑散官宦散居于鄉里,宋人多稱之為“寓公”。陸游過去是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形象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里面,他給我的印象總是那么憂國憂民,為南宋的屈辱議和國策而悲憤填膺,但包偉民敘述下的作為鄉居寓公的陸游,展示了陸游平凡“鄉村寓公”的一面,故而又可視為陸游形象的“祛魅”之作。
陸游活了86歲高齡,一生“仕官幾五十年”,在家閑居“領宮祠”(相當于今天的退休金)近30年,加上他入仕前鄉居時間,他在山陰農村的生活接近60年。歷史學家研究南宋歷史發現,北宋士大夫階層出仕為官后宦游四方,退休后較少選擇回鄉生活,而多是選擇舉族移居到大城市,譬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士人退休后都是選擇“富貴不歸故里”,與家鄉的聯系也淡薄。而南宋士大夫階層的一個特點則是不管出仕還是閑居、置仕,地方家鄉都是自己的根據地,他們與家鄉互通聲氣,出仕時為家鄉代言,退隱時回鄉閑居、當寓公,有些甚至成為對地方有極大影響力的鄉紳、豪強。但包偉民發現陸游并非豪強,且山陰地區基層政權主要掌握在保正等鄉村代理人手中,有胥吏化的傾向,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陸游蟄居鄉村,在與官府打交道時也刻意低調。
先看陸游退休后一家的經濟來源。據包偉民的估算,陸游娶有一妻一妾,有七子一女,他的六個兒子成家后也沒有分家,還有孫輩加上奴婢等人,全家約有40人。陸游詩中自嘲“負郭無百畝”,如按40人計算,他們家的口糧需要144石,合計其他開支就要200來石,估計陸游家的田產應該超過一百畝。陸游置仕后領的半俸(一半工資)約為“三萬錢”,這是當時差雇民工收入的十余倍。祠祿的退休金收入則比半俸更少得多,陸游的幾個兒子也先后出仕,但他們官位不高,收入只能作為家族經濟來源的補充。
陸游的家計不算寬裕是事實,他經常在詩里面哭窮,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他長期閑居只能領半俸或祠祿,生計有困難,另一方面是家口眾多,官宦之家還必須維持一定的消費水平,堅持詩書傳家,讓兒孫堅持舉業。置仕后陸游的經濟壓力是不小的,比如要添置耕牛,這在傳統農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時候不得不租牛,有時候家里窮得沒有余糧釀酒,拮據的時候連大門的鐘馗畫像也沒錢更換??梢娔纤螘r代的中下層士大夫,如果子孫后代沒能通過科舉走上飛黃騰達的道路,那么家業凋零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再來看陸游家族的地產,他擁有當時“中人之產”,除了紹興舊居外,陸游還有三山別業、石帆村等別業。其中三山別業有記錄較多,與一般“茅屋三間圍短籬”式農舍建筑不同,陸游的別業主體是瓦房。與他自己說的“敗屋八九間”不同,三山別業其實是有二十多間瓦房的一個建筑群,別業周邊還有十多畝園林,分東西南北四個園圃,用來種花、種菜、種藥,自用之余可以販賣補貼家用。
與唐代人一日兩餐的風俗不同,宋代人一日三餐已經成為社會風俗,但鄉村在農閑時節的某些特定人群(貧苦下戶等)也還是一日兩餐。這些在陸游的詩文中都有體現,他自己也有一日兩餐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年老體虛、減餐養胃,詩里還抱怨早上只吃粥,不到中午就餓了,一日兩餐顯然是落魄的體現,但在農閑時節也許是鄉里的習慣。陸游一家基本食用的是香軟的粳米,有時候家境拮據也會吃貧民下戶所食用的粗糙秈米飯,另外面食、蕎麥、大麥飯也作為粗糧食用。陸游居住的山會平原地區水產豐富,經常能吃到魚蝦,但他并不視為佳肴,在陸游心目中,只有羊肉、豬肉才是佳肴,他經常在詩里面抱怨沒有肉吃,什么“今年徹底貧,不復具一肉”,什么“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可見在南宋一般士大夫家庭,要天天食肉也是很難辦到的。
當然陸游的鄉居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的詩里再三強調鄉居的樂趣、村酒野行,家人親情,“客約溪亭飲,僧招竹院棋。未為全省事,終勝宦游時”,他除了給小童、村民施書授教自娛,還擅長醫術,經常給鄉民看病、施藥,利用家里藥圃所產,常常四處施舍,同時也賣藥貼補一點家用。陸游還會參與一些文字相關的事務,如利用傳世農學向鄰里傳授牛經知識、寫交易契書,應邀為僧侶寫碑銘,參與鄉里祭祀賽會活動,甚至贈詩給鄉村農夫……
但另一方面,他對于自己的壯懷激烈、功業無成,始終無法釋懷,陸游又是一個普通鄉居寂寞的老頭兒。鄉居遠離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交通困難,消息閉塞,他了解外界信息除了官方張榜布告和鄉民口傳、茶館等交流信息場所外,主要依靠邸報,但邸報是政府發布的政務公報,大多留存于州縣,僅供官吏們傳閱,所以他如果要讀邸報除了親自入城,主要就得依靠友人轉告了。無論是友人登門,還是通過鴻雁傳書,都是陸游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陸游無時不在企盼友人登門來訪,既為排遣寂寞,也為溝通消息,所以他經常為友人來訪作詩記錄,來訪前催促堅其約定,來訪后賦詩唱和,即使因為各種原因沒來成,也要賦詩表達遺憾、惋惜之情。
從陸游的鄉居寓公生活可看出,陸游這樣的士大夫們在鄉村扮演著精英文化代表的社會角色,帝制后期以儒學為核心的精英文化向基層社會的滲透,陸游這樣的鄉居人士無疑是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