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9跌落到7.4,“大秦帝國”怎么了?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4日微信公眾號《24樓影院》)
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后一部,《大秦賦》的口碑近來經歷了過山車似的下滑。
從豆瓣開分8.9,下降到如今的7.4,盡管和當下不少國產劇相比,這一分數依舊能說得過去,但作為該系列的收官之作,無疑是令人尷尬的。
要知道,這一于2009年播出的歷史劇,僅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就有著9.3分的頂級口碑,第二部《縱橫》以同樣的高水準保持了這一分數,即使是口碑稍弱的第三部《崛起》,也拿到了8.5分的不俗成績。
改名之后的《大秦賦》,真的是這個系列的敗筆嗎?又或者說,它的口碑下滑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01
這一切,得從《大秦賦》的故事談起。
《大秦帝國》整個系列其實就在說一件事:戰國初期,貧弱不堪,被眾諸侯國歧視的秦國,怎樣一步步改天逆命,最終統一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如果說前三部是在積累實力,奠基格局,那第四部《大秦賦》則是最終的“掃六合”,讓“祖龍”嬴政登場,完成這“赳赳老秦”數百年的志愿。
可本劇一開始,就讓理所當然的歷史往事,變成岌岌可危的瞬息幻事。
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動了大規模攻伐戰事,趙、魏、楚三國組成聯盟,在邯鄲進行防守,史稱“邯鄲之戰”。
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關系到秦國在趙國的一名質子(王族子嗣的人質)的存亡。由于秦國攻勢危急,趙國有毀都滅國之險,于是,當時的趙王便打算殺害秦國質子嬴異人,用以泄憤。
這位嬴異人正是嬴政的父親,也是呂不韋“奇貨可居”的那個“貨”。呂不韋能不能做成這筆風險巨大的投資,嬴政能否成為秦始皇,就看嬴異人是否可以逃過一劫,安全入秦。
劇集在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