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爆發期正在到來,但不可能完全取代農貿市場
現在人們對此習以為常的,網上購物、不用見面見貨,免押金、有問題就換就退,這些新的商業模式的產生、生存并發展,是因為市場經濟本身滋養信任,產生信用。經過40年的市場化,中國人在買菜這件事上,已經可以建立信任,即便在線下交易中,也幾乎沒人在秤上做手腳了。
責任編輯:陳斌
社區團購突然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除了帶來方便與實惠,也有人認為,社區團購可能會傷害了社區菜場的商家。
社區團購采用“預售+自提”的模式,通過聯合社區小店經營者、寶媽等“團長”人群,為居民提供高性價比的生鮮食材和日用品。消費者白天選好自己想要的菜品蔬果,到了晚上自己在小區自提新鮮、實惠的生鮮食品,避免了去買菜的繁瑣與勞累。
社區團購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大約從2016年就存在。此前,社區團購一直存在諸多問題,不溫不火,不過,隨著多家互聯網公司的加入,利用他們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社區團購正在爆發式發展。
某種程度上,社區團購的出現,只是中國人菜籃子變遷的最新一環。評價社區團購,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
最初,是國營菜場,公社向菜場供菜,品種不多,質量也不高。當時,也存在少數的“自由市場”。
到了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經濟政策逐漸放松,自由市場越來越大,市民在這里用錢、糧票與農民交易農產品,豬肉、雞蛋、米、菜,甚至換碗與生活用品。自由市場人聲鼎沸,煙火氣中蘊含著更多人的希望與快樂。
后來,商品經濟之聲從廟堂響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