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講出自己的信仰”專訪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
“他出版了22部長篇小說,他得了所有德國有名的文學獎。他除了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言人,他在德國公眾中的影響僅次于德籍教宗本篤十六世?!?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伊瑋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米歇爾·阿克曼在向中國讀者介紹瓦爾澤時,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他出版了22部長篇小說,他得了所有德國有名的文學獎。他除了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言人,他在德國公眾中的影響僅次于德籍教宗本篤十六世。”
黑色的呢制禮帽,灰色的呢制風衣,頸項間是紅色的圍巾。
銀發,白眉,臉膛微紅,身軀高大。
81歲的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端坐在藏經閣的大廳里。
10月31日下午7點,位于北京西城區大石橋胡同61號的翠翠和劉利年藝術館,曾經是明清時期的寺院,數十位來賓在偏僻的胡同里找到藏經閣的大殿,他們聚集一起,聆聽瓦爾澤與莫言的對話。
據2007年6月公開的檔案顯示,瓦爾澤可能曾于1944年1月30日加入過納粹黨。在瓦爾澤引起廣泛爭議的小說《迸涌的流泉》里,作家塑造了一位為了生存只得加入納粹黨的原本潔身自好的母親形象。“瓦爾澤是制造政治雷陣雨的作家,”《批評家之死》的中文譯者、北京大學德語系黃燎宇教授說,“瓦爾澤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不意味著他比同為四七社成員的君特·格拉斯和海因里希·伯爾缺少藝術才華,他是惟一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其他德國作家只能在死后才享受的待遇的人:在他的家鄉博登湖畔的于伯林根建了一尊具有怪誕風格的瓦爾澤懸崖勒馬塑像。”
他曾對奧斯威辛被“工具化”表示不滿。他不僅承認自己至少有20次遇到恐怖的集中營畫面時“扭頭不看”——此舉違背了“正視”歷史的道德律令——他甚至明確反對在柏林市中心修建猶太大屠殺紀念碑的計劃,因為這無異于“在首都的心臟用混凝土構筑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噩夢”,無異于“把恥辱化為巨型藝術”。瓦爾澤的講話結束后,包括聯邦總統在內的現場聽眾起立鼓掌,唯有德國猶太人協會主席伊格納茨·布比斯夫婦紋絲不動地坐在那里。德國媒體紛紛報道布比斯說瓦爾澤搞“精神縱火”。
2002年6月26日,《批評家之死》在德國書市亮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