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愛國

龍應臺的那句“中國文化是我的祖國”,在西方已經因為講的人太多而聽著有點俗了;對國內某些學者,卻仍然是這輩子從未聽說過的奇談怪論,一驚一乍急著批判。

責任編輯:劉小磊

■書人茶話

10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登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萊齊奧一句有趣的話。獲獎之前,他在接受《今日法國》(Label France)雜志的訪談時說:“另一面是我熱愛法語,法語可能是我惟一真正的國度。”這讓筆者想起兩年前一段公案。

前年12月,龍應臺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講演后回答問題,有中國留學生問她是否視中國為其 “祖國”,龍應臺用英語答以“中國文化是我的祖國(motherland)”。這話激起青島社會科學院楊曾憲先生的嚴厲反駁:龍應臺 “沒權力把中國與中國文化割裂開來”。楊先生寫了篇文章,《龍應臺,“中國文化”怎能是您的“祖國”?》,一時在網上流傳甚廣。

如今克萊齊奧講了類似的話,不管你是否同意龍應臺的說法,有一點是明顯的:這種認語言或文化為“祖國”的態度,肯定不是龍應臺發明的。

如果追根溯源,讓這一態度在西方知識分子中開始流行的,當是一位德國人——20世紀有數幾位最偉大作家之一、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龍應臺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干杯吧,托馬斯·曼!》。內中說:“托馬斯·曼最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