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國策!
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雜志將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文章系統闡述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之策,來看梳理。
1
利弊
-
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
-
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于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和沖擊;
-
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重視和深思。
2
態度
-
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
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
-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3
矛盾
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動能不足
-
世界經濟正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雖然不斷涌現,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
■ 治理滯后
-
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
-
全球產業布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
-
全球金融市場需要增強抗風險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未能適應新需求,難以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市場頻繁動蕩、資產泡沫積聚等問題;
■ 發展失衡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產生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包括會加劇不平等,特別是有可能擴大資本回報和勞動力回報的差距;
-
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余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令人擔憂;
-
全球仍然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
4
破題
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治理、發展模式存在必須解決的問題。
■ 創新驅動
-
超越財政刺激多一點還是貨幣寬松多一點的爭論,樹立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思路;
-
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后勁;
-
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注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各國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 協同聯動
-
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
-
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
■ 公正合理
-
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
-
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
■ 平衡普惠
-
解決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照顧好弱勢人群的關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
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
5
中國之治
中國的發展,關鍵在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nbsp;基于國情條條大路通羅馬,誰都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定為一尊,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于人;■ 人民至上中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 改革創新中國堅持通過改革破解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勇于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對外開放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
6
世界機遇
-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減貧事業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
中國人民對各國人民取得的發展成就都點贊,都為他們祝福,都希望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不會犯“紅眼病”,不會抱怨他人從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巨大機遇和豐厚回報。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