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將培訓10000名養老院院長、200萬護理員
近年來,為推動養老服務發展,利好政策密集發布,但對于行業從業人員來說,“利好”背后,有著很多困頓,其中人才培養和專業化成為最大壓力。
按照現在的養老院長的存量接受培訓,容易完成民政部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的要求,但培訓200萬名護理員“存在較大缺口”。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晗
下午4點左右,正是養老院晚餐時間,護理員匆匆走過,準備飯食,能行動的老人從各自的房門走到餐廳等待。
“喂飯護理,修電視電扇,上房修水管,全都做?!?015年,90后院長沈佳麗開始當養老院院長,最初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高橋鎮養老院。該養老院,有1名院長、2名護工和66位老人。
原是護士的沈佳麗記得,那是當地重視養老產業發展的頭一年。這家原本很傳統的養老院開始大力推行標準化、專業化的管理,改變了考評機制,逐項改進養老院消防設施、衛生條件。
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眼中,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在2013年加速。那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培育和扶持養老服務機構和企業發展。這一意見被視為放開養老市場的信號,養老服務產業正式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壓力這些年不斷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5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8.1%。
為推動養老服務發展,近年來,養老產業利好政策密集發布,但對于行業從業人員來說,“利好”背后,有著很多困頓,其中人才培養和專業化成為最大壓力。
2020年10月,民政部為了“確保到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0000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編制了相應的培訓大綱,培訓內容包括養老院院長和老年社會工作者應知應會的政策趨勢、理論方法、實務技巧等。
已從業五年,在另一家“公辦民營”養老院當院長的沈佳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培訓提供了從業的基本框架,但現實中還有很多具體又細微的困難。
養老院院長的憂愁
操心、費心、燒錢、缺人,尤其缺具有專業能力的員工,這是養老院院長常有的抱怨。
從事養老服務前,沈佳麗是浙江嘉興一家醫院的護士。2015年,她看到自己原來的高中學校改建為一所公辦敬老院,正在招聘院長。
當護士的時候,沈佳麗常接觸生病的老人,也會遇到一個人來看病的老人,用塑料袋裝著現金來繳費,看著讓人心酸。沈佳麗樂意和他們聊天,聽他們講故事??吹秸衅竼⑹?,她想自己可以去試試,卻沒想到這個鄉鎮敬老院條件如此簡陋。
“是一家傳統的養老院”。所謂“傳統”,是指基礎設施老舊,沒有無障礙設施和老人輔助設施。有一天,樓頂的水渠堵住了,她小心翼翼爬上去清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