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映|獻給教育命題下的守光者
陪孩子長大,是一場漫長的修行,而最激烈的矛盾,往往最先暴露在學習面前。有人焦慮,我家孩子不比別人差吧?有人擔憂,“數學在孩子的眼里已經如此可怕了?!币灿腥颂寡?,“我是老師,但沒法自己教?!?/p>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各不相同,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對立,拔苗助長和循序漸進的角力,都指向了中國家庭普遍面對的教育命題:如何守住孩子心中的光,也讓他們發光。
等一朵花開
“我是你老師,我們更應該多一些坦誠?!?/p>
王震緊盯著屏幕,讓對面的學生賈智宸把本子攤開——該做筆記的地方空空如也。
“說做了,但沒做;說會了,其實不會?!蓖跽鸾踢^許多孩子,有不少都存在同樣的問題:不自信,又怕被否定。
賈智宸今年剛上小學五年級,自小語文和英語成績都不錯,偏偏在數學上總“掉鏈子”。一般情況下半小時可以做完的題,他要花兩個小時才能搞定。上課的時候倒也乖巧,但稍作觀察就會發現,他的眼神飄忽不定,一會兒摳一下手,一會兒摸一下頭。
此前,培訓機構已經換了好幾家,效果寥寥。媽媽高敏(化名)不解,“別人家的孩子,成績補補就提上去了,我的孩子怎么回事?”花了心思又費了錢,還是沒有進步,作為家長也很失落,“難道是智力有缺陷?”
和工作上的雷厲風行如出一轍,她干脆領著賈智宸直奔北京,到最好的兒科醫院掛了號。一堆檢查下來,醫生拿著成疊的報告單給出結論,“孩子智商一點問題都沒有?!?/p>
高敏的心結打開了,同時,她堅定了一點:在線上找到合適的輔導老師,自己同步監課、陪讀,配合著幫孩子打好基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老師摩擦沖突形成的。實際上,高敏眼里“無計可施”的問題,不過是王震總結的一個“懶”字。
王震知道,這類孩子對待學習更像是一種應付。由于成績長期徘徊在下游,挫敗感日積月累,早已讓他們的自信消失殆盡。于是,“短板”變“屏障”,失去學習動力的孩子愈發沉默。他們放棄思考,將“聽懂了”“會了”掛在嘴邊,而一旦遇到類似的題目,便僵在原地再也不動。
“好像在聽課,但其實注意力無法集中,如果老師沒有恰當的互動和監督,最終學習下來往往沒有效果?!蓖跽鹑绱丝偨Y他們上課的狀態。
改變從細節開始——為了讓賈智宸更專注,王震在上課期間會特別關注他的反應,一旦出現低頭沉默或困惑遲疑,便增加互動和提問活躍氣氛。講完一道題后,換賈智宸來復述,把解法講清楚才算過關。
“慢慢來,別著急”“明白了嗎?給老師講一下”“沒那么難的”成為王震上課時的高頻詞。他試圖通過慢節奏,讓賈智宸樹立自信、變被動為主動,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賈智宸正在進行在線網課學習)
“換作以前的我,早就直接否定他了?!备呙粲行├⒕?。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玫瑰和仙人掌,是完全不一樣的?!蓖跽鸢炎约旱拿總€學生都看作一朵花,成為一名老師,意味著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征,培土施肥修枝,陪伴他們改變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用多長的時間,鼓多大的勁兒,都有不同的講究。
高敏被說服了。她曾一度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直到在電話里和王震聊了一個多小時,從學習習慣到學習態度、從學業壓力到教育焦慮……她的語速逐漸慢下來,心放平了?,F在,高敏覺得自己在和孩子一起成長。老師給出建議,高敏便敦促落實;老師提出表揚,高敏也第一時間讓孩子看到,多加鼓勵。
這種良性的“合作”,往往事半功倍。一些長遠的轉變是,賈智宸看到題目,不管想法對錯,都敢于把自己的思路說出來;上課時的筆記工工整整,每天要做的練習題也一次不落。
半年過去,賈智宸的數學成績慢慢提高了,高敏的心態也變了,“就像王老師說的,可能孩子的花期都不一樣,只要耐心施肥,花兒總有開的那天”。
(賈智宸與母親)
“望聞問切,找準胃口”
在王一然的世界里,數學一度處于學習的對立面。
畢竟,從小學開始,她這門科目的考試就沒及格過。相反,爸爸的數學成績向來很好,媽媽也曾在考高數時拿過高分,王一然更加沮喪,“自己不是個學數學的料”。
輔導作業的時候,看到一個簡單的運算,她有點轉不過彎,半天沒答上來,爸爸的憤怒壓過耐心,“這都不會?!”三五分鐘下來,原本安靜的書房變成一個三四十歲中年人和一個十來歲小孩子爭執不休的“角斗場”。
媽媽教她,“準備個錯題本,溫故知新”,王一然聽不進去,覺得錯題這么多,全部抄一遍沒有意義。
在媽媽慧穎眼里,學不會的可以慢慢學,但王一然幾近放棄?!皵祵W在孩子的眼中已是如此可怕了?!边@是慧穎最為擔心的事。越畏難越學不好,為了避免惡性循環,她決定求助。
這是一次格外謹慎的嘗試。在正式補習之前,慧穎拉著線上課程的班主任聊了半天,把女兒的性格、愛好和學習習慣詳細復盤了一遍?!皩W習和飲食是一個道理,”這個專業的營養師媽媽認為,“抓住胃口,才有可能啃下硬骨頭?!?/p>
在第一節試聽課上,王一然低著腦袋不看鏡頭,用嗯嗯啊啊的回答應付另一端的互動。但屏幕中的王偉,始終幽默親切,耐著性子一點點問,“你喜歡什么呀,平時不想寫數學的話會做什么?”十分鐘過去,生性外向的王一然打開了話匣子,相聲、鋼琴、追星無所不聊,扭頭沖著慧穎喊,“媽媽,這個老師太好了!”
破冰的根源在于,多年的教學經驗讓王偉深知,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處于青春期,對學習成績好壞并沒有那么在意,比較貪玩??菰锏摹罢f教式”教育,很難再打動這群互聯網的“原住民”,需要通過有趣的、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讓他們自己發覺學習的樂趣。
(王一然通過在線網課聽取老師答疑)
知道王一然喜歡相聲,他把題目中的“輪胎”換成“快板”,改造一番再拿給一然做。
偶爾用手機軟件監課的慧穎知道,這精準地抓住了女兒的“胃口”,“上課氛圍很幽默,像說相聲一樣,有時候我也笑得前仰后合”。
更深層次的變化也在發生,八年級下學期的一天,王一然在回學校的路上突然哭出聲來,把正在開車的媽媽嚇了一跳。原來,王偉發消息鼓勵她,“小姑娘,現在數學不好沒關系,我相信你未來是可以學好的,我們一起努力?!蓖跻蝗坏谝淮胃惺艿搅诵湃?,曾經的自我否定變成燃料,她開始變得認真,想要燃燒自己的全部熱情,學好數學。
一方屏幕,不僅拓寬著師生對教學的想象力,也讓師生關系更為親密。這種更傾向于陪伴的“新型師生關系”背后,藏著王偉的細膩,“教學其實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課上我把學生當做朋友,課下也可以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交流?!?/p>
不久前的市模擬考,以往數學只考30分左右的王一然,這次達到了學校優秀線以上。王偉以“脫胎換骨”來形容王一然的改變,這更是慧穎此前不敢想象的?!耙酪郧八鰯祵W作業,都是應付,有時還直接去搜索答案,甚至連12+1這種基本運算都要犯錯?!?/p>
眼下,王一然希望王偉能陪伴自己直到高中畢業,“要約王哥來鄭州喝胡辣湯!”王偉不禁莞爾,“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只要有問題,隨時呼叫王哥,隨時都在?!?/p>
“對癥下藥”
比起賈智宸和王一然,李亦軒需要戰勝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變動的環境。
五年級開學這天,一向自稱為“sunshine boy”(陽光男孩)的李亦軒回到家,默默掉了眼淚,原因是從南京轉學到上海后,他“沒有朋友了”。
對于許多中國孩子而言,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場景。不僅是轉學,小至換老師、換班級,大至升學,出國,這些都意味著教學環境的變動,都可能成為改變“李亦軒”們一生的十字路口——有人順利過渡并進步飛速,也有人難以適應一跌不起。
媽媽曉月(化名)并不為此擔憂,她相信,李亦軒從小善良開朗,“所有人都喜歡他,他也喜歡所有人”,往往很快就能融入新集體。事實也正如曉月所料,幾個月后的秋游,李亦軒和同學們在植物園里追逐打鬧,已經玩成一片。
建立情感鏈接的背后,一個更難的困境出現了——學業,尤其是英語。這令李亦軒一度陷入苦惱,用他的話來說,“很彷徨”。
事實上,在南京就學時,李亦軒一直不是金字塔頂尖的那幾個,但算得上“考試型”學生,“大考的時候成績都還不錯”,他的英語課程不用父母操心,“輕輕松松就能上95分”。
但是,“英語變差了”,李亦軒無意識間皺緊了眉頭。他有明確的自我要求和自我認知,想要變得更好。媽媽曉月幫他緩解壓力,分析癥結所在:“江蘇和上海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方面有比較大的差別?!?/p>
以英語為例,上海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生的英語課程學習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家長對于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視不言而喻。在大學執教商務英語20年的曉月,精準地總結出李亦軒的主要問題,“一是詞匯欠缺,二是語法、句法知識點的欠缺?!?/p>
找出問題的下一步就是“對癥下藥”。目標清晰的李亦軒,眼下顯然需要個引路人。但曉月明白,“教自己的孩子和教學生,完全不一樣?!彼鲃影演o導的機會“讓”了出來。于是,之前從未上過課外補習的亦軒開始接觸在線教育課程。
作為在線老師,25歲的金瀟面對這類針對性需求,感到“壓力蠻大”,但也干勁十足。圍繞同一個目標,金瀟得以更快地摸索出方法,讓李亦軒“不走彎路”。
抓住首字母填空和閱讀上的得分點,是金瀟制定教學計劃時著重考慮的因素。一次上課時,李亦軒卡在一道首字母填空題上,左試右試都不對,忍不住抱怨,“這么多詞義,記不清了”。金瀟鼓勵他“不要著急,慢一點”,把這個單詞的詞義分類梳理出來,講解用法后,再讓李亦軒趁熱打鐵做一組練習。
(李亦軒正在完成課后作業)
這僅是李亦軒和金瀟在課上互動的一個側影——除了根據大方向安排的課程,金瀟嘗試一點點改善李亦軒的學習習慣,提升其自學能力,查漏補缺。
起初,在課堂上,李亦軒極其活躍,往往金瀟還沒講完題,他便脫口而出“我知道了”,多半回答錯誤。如今,在金瀟的引導下,他更愿意多冷靜思考一會兒,再給出一個答案,學著先說服自己。
兩年半里,李亦軒順利考入了理想的中學。但比起眼下成績的進步,讓曉月更慶幸的是,在兩年半前那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他們沒有走彎路,“穩妥地一路向前”。
(母親接李亦軒放學回家)
這些隱藏在教育命題下的具體片段,被我們發現并記錄下來,拍攝成短片《守光》,試圖勾勒出當下“千人千面”的在線教育新時代。
三個家庭,三個故事,都來自掌門1對1真實的用戶案例,代表著值得被傾聽和關注的聲音。新生代學子們,正呈現出更多、更復雜、更深層的個性化需求,或是對短板沒信心,或是對學習沒興趣,又或是亟需抓緊關鍵節點……面對不同的學習難題,他們不必受困于固有路線中艱難掙扎,而是可以打開桎梏的枷鎖,尋覓一個適合自己的出口。
孩子們不滿足的求知欲,是實現進步的源動力;家長們不斷尋找的教育最優解,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成就自我;作為連接孩子與未來的最短通道,老師需要尊重個體差異,針對性地解構知識,傳遞能量。當老師、家長和孩子置身同一個語境時,一個穩固的成長空間也由此建立。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樣的教育里,有愛、有信任,和教與學共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