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民怨:司法應替政治劃出“緩沖帶”

明智的統治者會避免把整個政治制度放在火上烤。司法是一個緩沖帶。如果司法弱小,最終會沖決整個制度大堤。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近期,官民沖突屢屢發生,社會情緒的極端化傾向有加重之勢。如何及時化解民怨,并以此為契機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可謂執政團隊面臨的根本課題。

近日,在天則經濟研究所,張思之、吳革律師,盛洪、蔡定劍、陳明、秋風、摩羅等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明智的統治者會避免把整個政治制度放在火上烤。司法是一個緩沖帶。如果司法弱小,最終會沖決整個制度大堤。

在高度緊張的社會壓力下,政治改革的風險是巨大的。健全司法體系,更大范圍的體制變革方可順利進行。


 

強勢集團妨礙司法公正

陳威威(主持人):近期屢有影響巨大的案件,提醒司法程序的極端重要。

盛洪:出現一些官民沖突,包括老百姓和政府貪官、司法部門、公安機關之間的沖突,很多人說有警察濫用權力。這種沖突不是中國獨有,美國也有,如1991年,四個洛杉磯警察輪番毆打黑人羅德尼·金一案。不同社會對這種沖突的處理方式很不同。中國處于轉折期,執政黨和政府傳統處理方式慣性還在,很自然地為此承擔起了政治責任。

從經濟學角度講,政治責任是一種政治成本。最大的政治利益就是政治合法性,政治成本是對合法性的損耗。正因如此,沖突發生后,當事地方政府多想對傳播過程進行控制?;蛘?,在操作上使自己具有某種正義性。

前兩年廣安事件,當時說是反革命暴亂,后來說不是了。甕安事件最初的定性也是黑惡勢力挑釁,后來才有改進。一旦被說成是對政權的威脅,就可以合法采取暴力手段。

如地方政府主動對號入座,成為當事一方而非中立的解決者,承擔了本不應承擔的政治責任,就會使當事方極難公正對待社會沖突。

陳威威:沖突發生后進入司法程序,沒有公開審理也會有問題,如果只是網民有呼聲,傳統媒體無法關注,討論的希望就很渺茫。張思之:有時也不是沒有公開審理,只是變相不公開。我曾遇到這種情況,聽審者從法庭出來之后,居然一起上了公安局的大轎車。

秋風:最高法院新任院長王勝俊曾說,辦理死刑案件,要聽人民群眾的感覺?,F在有些引人注目的案子,看不出法院在聽取民眾感覺,連最起碼的程序正義都做不到。這樣的做法使社會陷入巨大風險之中。

司法是治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我們長期忽視了這一機制,司法體制設計不合理,很多案件在程序方面都有嚴重缺陷,只是程度不同。相當多的上訪與司法判決或程序不公有關。司法無力,民怨無法及時疏解,反而不斷積累,遇到火星就會爆發成為群體性事件。問題的關鍵在于,民眾對司法體系喪失信心,也就會對整個政府體系失去信任。

明智的統治者會避免把整個政治制度放在火上烤。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壓制司法體系,使之不能獨立地發揮作用,其治理社會的功能過于弱小。這樣做,反使整個治理體系更脆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把手身上,會出問題。

司法是一個緩沖帶。社會制度如果設計得比較合理,政治問題能通過司法的途徑解決掉。如果司法體系有效運轉,社會中的大量沖突可以分散解決。相反,司法弱小,最終會沖決整個制度大堤。

強勢集團妨礙司法公正

蔡定劍:如果一個人殺了人,反而激起社會上很大的同情,就像《水滸傳》里面中打家劫舍的人卻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英雄的故事一樣,這很反常。法律上是非正義的,民間認為是正義的。為什么盛世會出現法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悖論?

陳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