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的2006年書單:像讀武俠小說一樣過癮
如果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都能花上一兩天讀一遍這本法律故事書,就能大致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了,也許他們就能引領已經駛上市場經濟軌道的中國社會駛向它應該前進的方向了。
像讀武俠小說一樣過癮
2005年2月底“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上?!段膮R讀書周報》組織了一個專題:“給‘兩會’代表薦書”?,F在我還模模糊糊記得,當時有位國內著名經濟學者,在第一篇就建議“兩會”代表讀讀羅爾斯的《正義論》。我看后笑了:怎么能給“兩會”代表推薦這本書?這樣說并不是因為羅爾斯的《正義論》不重要,而是覺得這些忙忙碌碌的“兩會”代表,哪有時間坐下來啃讀這本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就連國內經濟學界、倫理學界和政治哲學界,有幾人讀過或敢自詡說完全讀懂了這本書?當時如果讓在下給“兩會”代表推薦書,我首先會向他們推薦余定宇先生撰寫的《尋找法律的印跡:從古埃及到美利堅》(法律出版社,2004)。這本書并不是一部法理學或法制史的專業著作,但它卻通過講故事,把法律是什么、法治是什么這類艱深重大的學術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我曾想,如果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都能花上一兩天讀一遍這本法律故事書,就能大致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了,也許他們就能引領已經駛上市場經濟軌道的中國社會駛向它應該前進的方向了。
用通俗的語言探討艱深嚴肅的學術問題,這些年在國際上很流行。一些學術大師把自己專業的前沿問題,用行外人都能讀懂、行內人樂于稱道的語言寫出來,那才真叫高手!就說當代美國史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的《追尋現代中國》(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吧!像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么嚴肅和重大的史學和社會學問題,被這位耶魯大學的老外教授娓娓道來,是如此有趣和生動。讀史景遷的歷史學著作,真有點像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過癮!
這兩年,我在讀史。2006年6月初,我去了哈佛。作為一個經濟學人,出自學科的本能,常常理性非理性地追求著“最大化”。在“時間-收益最大化”上算來算去,在享譽世界的哈佛圖書館中,沒能認真坐穩屁股讀幾本書,而是沒黑沒白地復印和掃描。9月中旬從哈佛返滬,首先買到的就是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一口氣讀下來后,感覺清澈透頂!這部耗費許倬云教授3年多時間才寫出的通俗歷史專著,思想之犀利,見解之獨到,以及語言之美,均可稱絕!讀過這部《萬古江河》后才發現,不但繪畫、雕塑、建筑是藝術,文學、詩歌、散文是藝術,而且在歷史這樣過往總顯得有些沉悶和無聊的學科中,原來有些作品也能被當作藝術品來雕鑿!
在哈佛沒敢花時間讀史,回復旦后,在繁忙行政事務間隙中,總算能找點時間讀點書了。最近,再讀日本京都學派的史學大師內藤湖南先生的《中國史通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覺得別有一番韻味。這里且不說在國際史學界有著名的“內藤湖南假說”這一有關中國歷史分期問題的重大學術觀點了,單就這本上、下兩冊著作的行文風格而言,它也是這樣地朗朗上口、通俗易讀(當然借助于夏應元、錢婉約等的翻譯)。一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被內藤湖南這位史學大師講來,頭頭是道,娓娓動聽,且史中夾論,論中有史。加之,內藤先生不僅簡單地講述中國歷史,而且把中國史學史天衣無縫地內嵌在(embedded in)他的文本述說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內藤湖南的這部《中國史通論》,成于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在那時,大清帝國還沒完全衰亡呢!
科學界、史學界、哲學界以及語言學界的一些學術大師們用通俗語言撰寫行外人也能看得懂的學術專著這一世界學術風氣,影響了中國的一代青年學者。最近,董志強博士所撰寫的《身邊的博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本博弈論專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近百個故事,講述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現實世界的運用,使讀者能在輕松愉快之中,掌握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國際上蓬勃發展且不斷推進著的博弈論知識。博弈論,與其說是一門學科,不如說它是觀察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方法。正因為這一點,近些年來蓬勃發展的博弈論,不僅徹底改造了當代經濟學的理論推理,而且對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甚至哲學和語言學,都在產生著廣泛影響。在國人中普及博弈論知識,豈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用通俗語言和敘事話語討論嚴肅的學術和社會科學問題,無疑是一種很有效的研究進路,但顯然不是惟一的治學方法。近些年,在國內思辨學術領域中,也不時有嚴肅的學術珍品出現。這里且不說浙江大學羅衛東教授的《情感、秩序、美德:亞當·斯密的倫理學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這部學術專著無論從哪種學術標準來衡量都是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最近由中國哲學界的兩位青年學者所撰寫的哲學專著,也可謂是高水平、高起點的學術真品。這兩本學術專著,一本是商務印書館新近出版的葉闖的《理解的條件:戴維森的解釋理論》,另一本則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剛剛印出的馬亮的《卡爾納普意義理論》??柤{普(Rudolf Carnap),是在世界邏輯學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語言)哲學家,其思想和理論曾對當代社會科學各學科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而戴維森(Donald Davidson),則是一位差不多與奎因(W.V.Quine)齊名的一位當代哲學大師。能把這兩位當代國際哲學大師的主要思想和學術貢獻介紹到中文讀者中來,功德無量,自然會提高中國思想界的整體認識水平。粗讀過這兩位青年學者的專著后,有點令我們中國經濟學界整體汗顏:原來在中國哲學界還有那么多人在扎扎實實地做學問!
2005年2月底“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上?!段膮R讀書周報》組織了一個專題:“給‘兩會’代表薦書”?,F在我還模模糊糊記得,當時有位國內著名經濟學者,在第一篇就建議“兩會”代表讀讀羅爾斯的《正義論》。我看后笑了:怎么能給“兩會”代表推薦這本書?這樣說并不是因為羅爾斯的《正義論》不重要,而是覺得這些忙忙碌碌的“兩會”代表,哪有時間坐下來啃讀這本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就連國內經濟學界、倫理學界和政治哲學界,有幾人讀過或敢自詡說完全讀懂了這本書?當時如果讓在下給“兩會”代表推薦書,我首先會向他們推薦余定宇先生撰寫的《尋找法律的印跡:從古埃及到美利堅》(法律出版社,2004)。這本書并不是一部法理學或法制史的專業著作,但它卻通過講故事,把法律是什么、法治是什么這類艱深重大的學術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我曾想,如果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都能花上一兩天讀一遍這本法律故事書,就能大致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了,也許他們就能引領已經駛上市場經濟軌道的中國社會駛向它應該前進的方向了。
用通俗的語言探討艱深嚴肅的學術問題,這些年在國際上很流行。一些學術大師把自己專業的前沿問題,用行外人都能讀懂、行內人樂于稱道的語言寫出來,那才真叫高手!就說當代美國史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的《追尋現代中國》(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吧!像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么嚴肅和重大的史學和社會學問題,被這位耶魯大學的老外教授娓娓道來,是如此有趣和生動。讀史景遷的歷史學著作,真有點像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過癮!
這兩年,我在讀史。2006年6月初,我去了哈佛。作為一個經濟學人,出自學科的本能,常常理性非理性地追求著“最大化”。在“時間-收益最大化”上算來算去,在享譽世界的哈佛圖書館中,沒能認真坐穩屁股讀幾本書,而是沒黑沒白地復印和掃描。9月中旬從哈佛返滬,首先買到的就是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一口氣讀下來后,感覺清澈透頂!這部耗費許倬云教授3年多時間才寫出的通俗歷史專著,思想之犀利,見解之獨到,以及語言之美,均可稱絕!讀過這部《萬古江河》后才發現,不但繪畫、雕塑、建筑是藝術,文學、詩歌、散文是藝術,而且在歷史這樣過往總顯得有些沉悶和無聊的學科中,原來有些作品也能被當作藝術品來雕鑿!
在哈佛沒敢花時間讀史,回復旦后,在繁忙行政事務間隙中,總算能找點時間讀點書了。最近,再讀日本京都學派的史學大師內藤湖南先生的《中國史通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覺得別有一番韻味。這里且不說在國際史學界有著名的“內藤湖南假說”這一有關中國歷史分期問題的重大學術觀點了,單就這本上、下兩冊著作的行文風格而言,它也是這樣地朗朗上口、通俗易讀(當然借助于夏應元、錢婉約等的翻譯)。一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被內藤湖南這位史學大師講來,頭頭是道,娓娓動聽,且史中夾論,論中有史。加之,內藤先生不僅簡單地講述中國歷史,而且把中國史學史天衣無縫地內嵌在(embedded in)他的文本述說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內藤湖南的這部《中國史通論》,成于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在那時,大清帝國還沒完全衰亡呢!
科學界、史學界、哲學界以及語言學界的一些學術大師們用通俗語言撰寫行外人也能看得懂的學術專著這一世界學術風氣,影響了中國的一代青年學者。最近,董志強博士所撰寫的《身邊的博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本博弈論專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近百個故事,講述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現實世界的運用,使讀者能在輕松愉快之中,掌握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國際上蓬勃發展且不斷推進著的博弈論知識。博弈論,與其說是一門學科,不如說它是觀察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方法。正因為這一點,近些年來蓬勃發展的博弈論,不僅徹底改造了當代經濟學的理論推理,而且對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甚至哲學和語言學,都在產生著廣泛影響。在國人中普及博弈論知識,豈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用通俗語言和敘事話語討論嚴肅的學術和社會科學問題,無疑是一種很有效的研究進路,但顯然不是惟一的治學方法。近些年,在國內思辨學術領域中,也不時有嚴肅的學術珍品出現。這里且不說浙江大學羅衛東教授的《情感、秩序、美德:亞當·斯密的倫理學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這部學術專著無論從哪種學術標準來衡量都是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最近由中國哲學界的兩位青年學者所撰寫的哲學專著,也可謂是高水平、高起點的學術真品。這兩本學術專著,一本是商務印書館新近出版的葉闖的《理解的條件:戴維森的解釋理論》,另一本則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剛剛印出的馬亮的《卡爾納普意義理論》??柤{普(Rudolf Carnap),是在世界邏輯學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語言)哲學家,其思想和理論曾對當代社會科學各學科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而戴維森(Donald Davidson),則是一位差不多與奎因(W.V.Quine)齊名的一位當代哲學大師。能把這兩位當代國際哲學大師的主要思想和學術貢獻介紹到中文讀者中來,功德無量,自然會提高中國思想界的整體認識水平。粗讀過這兩位青年學者的專著后,有點令我們中國經濟學界整體汗顏:原來在中國哲學界還有那么多人在扎扎實實地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