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 在極度熱愛與難以忍受之間
金基德延續了韓國電影對歷史記憶的重視,揭示無法消化的民族傷痛,不同的是他更重視個人化的表達。愛欲與暴力、互相傷害卻又互相依存的關系、毫無希望的底層人生,是他電影反復出現的主題。他的電影贏得許多人的熱愛,但電影中的暴力,乃至他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也讓許多人難以忍受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于12月11日去世的消息傳來時,許多人在微信群里相互詢問消息的準確性,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對他的中國影迷來說,這個名字意味著一個觀影時代。在世紀之初的十年里,金基德的《漂流欲室》《撒瑪利亞女孩》《收信人不詳》《壞小子》等一系列作品成為他們的青春佐證。有網友留言:“比起很多在閱讀電影史時才知道的大師名字,金基德是真正伴隨我青春的那個人?!比藗儜涯罱鸹?,同時懷念那個信仰藝術電影的歲月,通過他找到對慘綠青春的最佳寫照,發泄出自己對世界的恨意。
相較于在中國普遍的知名度,金基德在韓國影壇一直處在尷尬的境地。他的電影以暴力和色情著稱,但又灰暗晦澀,在韓國本土的票房一直不好。尤其是2018年曝出性騷擾和片場暴力等丑聞后,金基德從國際A類電影節的寵兒漸漸成為一個令人唾棄的名字,為了躲開輿論的追擊,他旅居東歐,近況鮮為人知。
據韓國YTN電視臺12月13日稱,盡管金基德在國際影壇享有極高知名度,但韓國電影界少有對其的公開追悼。他的生前身后,留下的傳奇與罵聲,仿佛他的電影一樣,有種邪性的宿命感。
時代造就的電影天才
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韓國一個普通山村,父親是退伍軍人。少年時,他飽受父親家暴之苦。當時的韓國社會處在李承晚統治末期,貧富差距較大,社會矛盾尖銳。這一年,導演金綺泳拍攝出電影名作《下女》,以一個家庭里主仆之間的復雜關系,對韓國的階級問題進行了批判式表現?;蛟S是一種冥冥之中的聯系,在韓文里,金基德和金綺泳的名字就差一個字,他們都喜歡以女性的遭遇表達時代的創痛,以風格大膽聞名影壇。
很快,軍人政府上臺,類似《下女》這種深受現實主義和西方現代電影影響的創作風潮終止了。到了樸正熙統治的時代,政府宣布將電影登記制改為許可制,個人拍片的獨立制片制度被廢除,電影產業事實上掌握在政府手上,致使韓國電影業在整個1970年代都非常蕭條。1980年,韓國政府才宣布放松電影生產管理,但電影審查制度依然存在。
金基德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對他來說看電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會做的事,自己15歲就在工廠打工,顯然與此無緣。后來,金基德在韓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復員后在社會上打零工,吃了不少苦,終于攢下一筆錢遠赴法國學畫。出國后,他過了一陣子流浪生活,才真正開始接觸到電影。在看到《新橋戀人》和《沉默的羔羊》兩部當年大熱的電影后,金基德意識到電影的門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毫無經驗的他萌生出拍電影的想法。
像很多導演一樣,他先以編劇身份入行,所寫的幾個劇本獲獎后,于1996年籌得資金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尸日記》。電影以漢江一座橋下的流浪者為原型,以一個臨時家庭的爺爺、小男孩和名叫“鱷魚”的青年偶遇一位輕生的女孩之后發生的一系列變故為故事。電影中的“鱷魚”曾經是鎮壓過“光州事件”的軍人,退伍之后依然妄圖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他先是強奸了女孩,后來又和她產生了情感……在這部青澀的處女作里,已經顯示出金基德日后反復使用的主題:愛欲與暴力的交織,互相傷害卻又互相依存的關系,以及毫無希望的底層人生。
也是在同一年,與金基德同歲、在美國接受過教育、后來也蜚聲國際的洪常秀拍出了處女作《豬墮井的那天》,這部電影同樣以大膽的性愛場面震懾了韓國影壇。應該說,金基德和洪常秀的電影看上去風格迥然,卻都以各自的方式革新了當時的韓國影壇,表達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