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1.4-11.11)
在過去,這其間的許多問題,被年均10%以上的GDP增長所掩蓋,因此其后果的嚴重性在蕭條期也將顯示得更為猛烈,因此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已經不是改與不改的問題,而是如何改、怎么改的問題。
責任編輯:史哲
No.1(空缺)
No.2推行校長職業化才有真正的大學精神
《南方都市報》,11月10日,作者:熊丙奇
(原文摘編)教育部發言人稱,大學校長輪崗有的是出于工作需要。這到底是怎樣的工作需要?
校長長任期制被認為是一些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的重要原因。研究者認為,較長的任期有利于長遠的辦學規劃,減少急功近利,這與大學教育不能追求短期效益,大學教育和大學文化需要積淀是一致的;同時,對于校長本身來說,會把做好校長當作自己的職業發展理想,有利于成就為教育家。
我國高校校長的短任期,近年的實踐證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學的急功近利,不少學校領導為了在短期中獲得突出的政績,大搞校園建設、形象工程,強調規模發展,對教師實行數量考核,甚至竭澤而漁,逼良為娼,破壞了學校的傳統和文化。
造成短任期的原因:一是校長不是將校長崗位作為實現教育家理想的舞臺,而是作為官場發展的驛站。二是政府管理部門也是將其作為一級干部進行任命、管理,并打通官、學、商的界限。于是,一個在國家部委或地方政府部門工作,從來沒有教育管理經驗的官員,也可任命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