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兩年,個稅升降的秘密
個稅逆勢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基數低;居民名義收入增加;稅制變化,征稅提高;以及大數據平臺讓收入無所遁形。
與股息、紅利及財產租賃、財產轉讓等資本所得相比,作為勞動收入的綜合所得稅率較高。
“在大數據平臺的支持下,目前我國的稅收征收率在全球位居前列,對工薪階層的個稅征收率預估可達90%?!?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個稅收入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同期居民名義收入的增長。
2020年12月15日,財政部官網發布信息,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95萬億元,同比下降5.3%。
主要稅收收入項目十三種,只有四種是同比增長的。分別是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10.1%;印花稅,增長27.9%;契稅,增長12%;車船稅、煙葉稅等其他非主要稅項,共增3.3%。
2018年以來,我國啟動第七次個人所得稅改革,推出多項減稅舉措,力度之大被認為是史上之最。
為何經歷兩年改革之后,個稅收入繼續增長?
基數變低
2020年個稅收入的正增長,一定程度是受2019年“低基數”的影響。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講師宮映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每一次個稅改革都以增加扣除為主要舉措,也即平時所說的提高“起征點”,因此每次個稅改革初期往往會出現個稅收入銳減的情況。
作為新稅法實施的第一年,財政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個稅收入10388億元,同比下降25.1%。2019年1-11月的累計個稅收入9502億元,今年則是10465億元,在低基數的基礎上,顯示出較大幅度的增長。
其實與2019年之前相比,目前的個稅收入不算高。據財政部數據,2017年前11個月全國個稅收入11096億元,2018年同期為12987億元。
從歷史上看,個稅收入往往在一次改革后出現先降后增的趨勢。
2011年,中國啟動第六輪個稅改革,將起征點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時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在次年表示,這一改革后工薪所得納稅人有6000萬人不用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