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274名“赤腳醫生”困局
盡管在近30年間,這群赤腳醫生至少經過了兩次身份甄別,但“身份和薪酬”依然是他們的一塊心病。
根據政策,2013年1月開始,陳惠仍被安排在羊場衛生院上班。但她告訴南方周末,他們不在編制之內,沒法享受工齡工資和邊遠補貼。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大方縣一些赤腳醫生展示他們上訪的材料。
72歲的楊明仁曾經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醫生,但很多時候,他對自己的疾病無能為力,他有“三高”,經常犯暈,夜晚常常只能睡上兩三個小時。
然而,更無能為力的是他無法確認“退休”身份。他原是鄉鎮(公社)衛生院集體所有制衛生人員,更通俗一點,是以前行走在鄉村間的“赤腳醫生”。但目前,他無法享受到醫療衛生單位同等的薪資待遇,也辦不到退休證。
和楊明仁情況相似的赤腳醫生,大方縣共有274位。他們之中,有167位已退休,有107位還在衛生院上班。
曾是赤腳醫生之一的陳惠(化名)稱,目前已退休的辦不到退休證,在職的沒有編制,也未曾買過養老保險,這一些人十年未有過同等調薪。且多位赤腳醫生稱,大方縣拖欠他們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間19個月的工資。
盡管在近30年間,這群赤腳醫生至少經過了兩次身份甄別,但“身份和薪酬”依然是他們的一塊心病。
走在鄉間的赤腳醫生
蒙會明如今已76歲。1972年,他通過自學,進入當地人民公社工作。他記得,那時候的工作不僅需要在衛生院看病,同時還需要下鄉進行醫學知識的科普和宣傳。在鄉村衛生院,藥物和醫療資源匱乏,醫生休息時間還少,他有時一天接診一百多人,感冒、發燒、風濕、出疹,他都需要治。
與此同時,蒙會明兼任衛生院的會計,忙著驗賬收費,如果收錯了,需要賠款。有時候深夜睡著了,有人敲門,他也要趕過去。
65歲的唐方會也保存著赤腳醫生這一份工作的記憶。1976年,她進入公社的衛生院做醫藥保健工作,她常常需要走村串戶動員農民給孩子打預防針、給孕婦進行孕期科普、登記新出生的嬰兒。一天走下來,有二三十公里,跑完兩三個村子,需要一個星期。
據畢節市2009年初步統計,該市各縣鄉鎮衛生院集體所有制人員有兩千多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合作醫療期間,他們由各縣(市)衛生部門經過考試考核并報同級勞動人事部門同意后統一招收。
赤腳醫生的出現伴隨著農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框架的完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基于現實需要,國家啟動了新的村級衛生人力資源培養教育體制,在短期內為農村培養出大批“半農半醫”的衛生人員,這些農村衛生人員依靠“記工分”的方式獲得勞動報酬。
1981年2月,國務院在轉批原衛生部一份文件《關于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報告的通知》中指出:建議全國各地方政府對于經考試合格、相當于中專水平的赤腳醫生,發給“鄉村醫生”證書,原則上給予相當于當地民辦教師水平的待遇。
1992年“撤并建”(指撤區并鄉建鎮的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