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黃宗英
“當時的演員不論在戲劇舞臺還是在片場,所受到的歷練強度是今天的演員不可想象的。演員一天就排數場話劇,戲服穿上后就不能卸妝,吃飯都是在后臺隨便解決。他們也許沒有接受過太多科班教育,卻在社會大學里迅速成長?!?br />
“我父母始終都沒有對我們講起她們對過去的人和事有什么怨言。而那些爭議,在歷史里,看上去一點也不重要?!?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劉悠翔
1995年6月,時年70歲的黃宗英在上海。
2020年12月14日,著名演員、作家黃宗英去世,享年95歲。臨終前她留下遺言:我走了,我深深愛你們。
接受南方周末采訪兩天前,黃宗英的兒子趙左參加了母親的告別儀式。他本來不想發言,但作為唯一在黃宗英身邊的子女,他需要上臺向來賓致意。悼念現場,表演藝術家秦怡、田華、謝芳、陳道明等人敬獻花圈。告別會上,很多“影二代”“影三代”都到場了。他們面對媒體鏡頭,一一自報家門,“我是某某,是某某的兒子(女兒)”。黃宗英的逝世把他們從全國各地聚集起來,有人看到視頻對趙左說:“你們上海電影人的后代都很低調?!?/p>
黃宗英靜靜躺在偌大的紀念堂中間,在她一頭白發、目光炯炯的照片兩側,是挽聯“驚濤時代一女性,寬廣銀河一顆星”。黃宗英主演的電影不多,卻幾乎全是經典(《烏鴉與麻雀》《家》《武訓傳》《聶耳》),她的散文和報告文學也曾轟動一時。
盡管黃宗英遺囑說可隨意處置骨灰,趙左還是想有機會讓母親與父親趙丹合葬。這些年,隨著老一輩人的去世,后人們的走動反而多了一點,他們的微信群里已經有八十多個人。他們共同的希望,是可以在上海最大的墓園——福壽園建立一個電影和戲劇人的墓園。
“不要按照名氣來排,就按照年代,1920年代(出生的)一排,1930年代一排,1940年代一排……不要叫名人園,可以叫‘中國戲劇電影公園’之類的名字。每個人占據一個小小的地方,能照到陽光就好?!壁w左說。
母親“頭七”那天,趙左沒有接任何電話,他的理由是“尊重必要的傳統”。面對記者,他多少有些顧慮。作為趙丹和黃宗英的兒子,趙左繼承了父母一貫低調的作風。
黃宗英在電影《家》(1956)中飾演梅表姐。
“她可以被看作中國新女性的典范”
黃宗英曾說:“從小我沒想當演員卻當了演員,沒想當作家卻當了作家?!彼那鞍肷?,似乎充滿了偶然性。若不是9歲那年父親去世,黃宗英應該和幾個兄弟一樣讀大學,或許會成就別的事業。黃家的幾個孩子后來都投身文藝界,一方面因為家族的傳承,一方面也是生活所迫。
黃宗英15歲那年被迫中斷了學業,去上海投靠兄長黃宗江。她寄居在哥哥租住的亭子間,以見習生的身份進入上海職業劇團,用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她曾說自己“小小年紀整日做著養家孝母供兄弟上學的夢”。后來,由于成為話劇《蛻變》的替補演員,她登上了舞臺。
沒多久,黃宗英在話劇《甜姐兒》里扮演一位嬌艷可人的大小姐,在上海灘走紅,“甜姐兒”的外號也不脛而走。1946年,黃宗英演了生平第一部電影《追》,由舞臺走上了大銀幕。導演陳鯉庭很欣賞她,邀請她出演影片《幸??裣肭返呐鹘?,而男主演則是趙丹。據說在拍攝快要結束的時候,趙丹對她說“你應該是我的妻子”,這句話改變了黃宗英的一生。
時任黃宗英第二任丈夫的程述堯是黃宗江的同學,因為趙丹的介入,兩個人離婚了。這些聚散離合的背后,是一個價值觀碰撞的動蕩時代。難得的是,程述堯后來與上官云珠結合,生下了兒子韋然,兩家人依然走動頻繁。韋然一歲多的時候,父母離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