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撞大運的小概率成功者,“做題家”才是支撐起這個社會的主流
當一個人在外貌、運氣、天賦、人脈甚至是出身等方面具有優勢時,確實可以不走尋常路,繞過讀書這條常規途徑去獲得成功。但這些不具有普遍性且很難與努力掛鉤的因素很難成為支撐起整個社會的上升渠道。因此,雖然社會價值評價標準日趨多元,但學歷都是公認的最重要的價值評價標準之一。也是你我一樣的大多數“做題家”們的選擇。
責任編輯:陳斌
一名老師在教室里給學生上課。
疫情之下,就業壓力增加。有人自稱“打工人”,還有人自稱“小鎮做題家”。其實,無論是“打工人”還是“做題家”,更多是普通勞動者用以自嘲的稱謂,暗含了對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機遇扭轉命運”而非“知識改變命運”現象的無奈和自我消解。然而,這些詞匯經過傳播,卻成為一些“人生贏家”嘲諷普通勞動者的最佳用語。先是富家女體驗工地后嘲諷:“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后是媒體批評:“‘做題家’們在走出校園之前還應早做準備,讓自己適應更加立體的社會評判體系,這才不至于一下子被社會打懵?!?/p>
我們應當看到,當下社會對個人價值確實早已擺脫了單一的評價標準。如今,除了讀書這條路,通過各種途徑都有可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