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點亮夜經濟?
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責任編輯:郭倩倩
編者按:
“理想之城”是平凡人關于城市的美好愿景,于指標模型里,我們共同找尋城市的“唯一性”,在解構生活中建構理想。
對城市而言,創造理想生活是為了留住“城中人”,能否被看見則是城市能否吸引“城外人”,并將其轉變為“城中人”的“驚險一躍”。
我們嘗試在描繪“理想之城”藍圖之際走進城市,探索每座城市獨有的個性和氣質。在這里,鏡頭聚焦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面孔”。我們將捕捉每座城市的閃光點,在樣本中發現經驗;我們也將關注到每座城市“隱秘的角落”,在錯誤中總結教訓。
千城千面,唯特色不破。在經驗和教訓中,我們力圖為讀者呈現豐富立體且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打造充滿“有趣靈魂”的“理想之城”。
“可樂泡枸杞,蹦迪帶護膝”,一邊忐忑一邊熬夜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寫照。
然而,對于一座城市而言,“熬夜”并不會損害它的“健康”,反而會彰顯出一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如今,在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卻“風景一邊獨好”的背景下,國內的每個城市都延長了夜晚的狂歡時間,試圖用城市的燈火點亮后疫情時代的發展熱情。
尤其是在今年雙節同慶的黃金假期,城市“夜經濟”如同串聯起來的星星之火,讓上半年被抑制消費需求的游客們得到了全方位的釋放。
2020年10月8日攜程發布的《中秋國慶假期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今年的八天長假體現出國民旅游消費信心增強顯著,國內旅游市場已逐漸走出疫情陰霾,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這次的假期是我國國內旅游市場恢復元氣的重要一站。而在假期期間,流連于各城市的游客也一定能看到其精彩的夜景——恢弘冷靜的武漢黃鶴樓、廣州夜空的鐘南山肖像、繁華如當年長安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等。
“夜經濟”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形象傳播的重要一環。
“夜經濟”之前世今生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國古代便已經孕育有夜間經濟消費市場的原始雛形。
據考察,中國的“夜經濟”最早發源于古代的夜市。據東漢桓譚《新論·離事》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考證,認定漢代已有夜市。到了宋朝時期,民間夜市尤為興盛。
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描述了北宋都城東京(現河南開封)繁華的夜市景象:“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夜間經濟市場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現代意義上的“夜經濟”可謂不折不扣的舶來品。
“夜間經濟”一詞源自20世紀70年代,是當時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而提出的經濟學概念。隨后,西方各國都加入到城市夜經濟建設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論是在70多個區域搭建世界領先的夜間經濟文化集群的倫敦,還是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以24小時地鐵著稱的“不夜城”紐約,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夜間經濟。
而國際上的這股夜間經濟建設熱潮也逐步席卷到中國。在2004年初,青島市委就率先提出了大力扶持發展青島夜經濟的可行性計劃。
隨后,南京、青島、廣州和重慶等地紛紛加碼布局城市“夜經濟”市場。根據《2019年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國發布夜間經濟、夜間旅游相關政策的規劃城市已超40家。
當前,我國的“夜經濟”主要是指以城市居民和游客為對象,以食、游、購、娛、體、展、演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夜間消費市場,其發展逐步呈現出了多元化、品牌化和數字化的特點。
總體而言,中國城市“夜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再到當下“發展迅速,成效顯著”的過程,中國“夜經濟”版圖正在不斷擴大。
我國各城市積極投入建設當地“夜經濟”,不僅能夠帶動經濟回暖,而且能夠提升城市品位,激發城市發展活力。
如上海市不斷完善“夜經濟”建設規劃,開設了24小時影院和夜間博物館,極大刺激了市民的夜晚消費興趣;西安市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文旅融合,打造極具區域特色的“夢回大唐”夜間消費市場,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烈討論。
各城市在夜間經濟消費市場建設過程中也逐漸凸顯出各自的特點,“燈光下”的城市潛力也正在被不斷地激發。
千城千面的“夜魅力”
規劃城市夜間經濟其實也就是在向人們述說這座城市的故事。每座城市所擁有的不同歷史積淀也就決定了各城市在傳遞故事時采取的策略不同,也因此呈現出各自的精彩。
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當下,部分城市在發展“夜經濟”時就積極擁抱新技術,采用新形式,將代表城市標識和力量的符號向人們述說以增強其夜晚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國慶和中秋長假期間,廣州市搭乘新技術快車加速點亮城市“夜經濟”。
不論是廣州塔新上線的“魅力廣州·VR體驗館”,通過VR/AR+5G+MT線上線下游覽新模式,讓游客720°欣賞廣州塔建筑之美,還是升級改造后的北京路步行街,配置全國最大的戶外超高清曲面屏,打造裸眼3D炫酷燈光夜景,都吸引了眾多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此外,在10月1日晚上,廣州市珠江兩畔還上演了一場由眾多“黑科技”賦能加持的燈光秀——上千架無人機在夜空中組成鐘南山等抗疫者的肖像,并在巨幕上重現了抗擊新冠疫情的感人場面。
當晚廣州市燈光秀就登上話題熱搜,在廣泛的討論中也加深了大家對廣州這座城市的印象。
城市“夜經濟”打造了諸如購物、餐飲、健身等休閑夜間消費市場,但具有“千年古都”之稱的城市要如何在打造夜經濟時凸顯出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呢?
洛陽市在去年五月推出的“古都夜八點”的城市夜間經濟規劃,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照。所謂“古都夜八點”,就是洛陽市在晚上8點同時啟動的八大特色主題——推出“兩個欄目”、開展“兩項活動”、舉辦“四場演藝”。
今年洛陽市更是借著央視中秋晚會的溢出效應,同時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雙節同慶的黃金周期間將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全方位展示其區域獨特性。
如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舉辦的“國慶中秋喜相逢 秋晚會場看秋晚”活動人氣火爆,還有諸如盛世大唐迎賓禮、3D燈光秀以及秋晚舞臺演出等精彩紛呈的活動,讓游客一覽大唐盛世的風采。
融合了文化底蘊的夜游項目不僅為游客帶來了全新體驗,也為洛陽“夜經濟”注入了活力。如今的洛陽不再是人們記憶中那個威嚴的,只可“遠觀”的古城,而是以其獨特魅力讓人們心神往之的地方。
無論是社會發展走在前沿的一線城市,還是擁有千年積淀的古城,要想進一步推進城市夜經濟發展,讓更多人認識到城市的魅力,就需要主動出擊,讓大家看到這座城市的亮點所在。
而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一縷“煙火氣息”,即城市夜間經濟帶給人們的親近感。
近年來,作為“網紅城市”之一被大家所熟知的重慶市,就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效力,陸續發起了“重慶穿越之旅”、“抖in美好重慶”、“8d魔幻山城重慶”等話題,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參與打卡,同時還在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大力宣傳“夜重慶”系列的晚間活動。
從“龍門皓月”、“字水宵燈”到洪崖洞夜景、兩江夜游、南山觀燈,重慶璀璨的夜景散發出熱情、活力的氣息,也愈發的吸引著年輕群體。
重慶市自從2016年啟動夜市文化節以來,每年的7-9月當地都會舉辦眾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諸如江北區九街嘉年華、合川區第十屆音樂啤酒美食節、江津區第十二屆中國七夕東方愛情節等等。
這些融合了市民氣息的夜市活動不僅吸引人們的駐足停留,活躍了重慶“夜經濟”的氛圍,還拉近了外地游客和這座城市的距離,強化了重慶的夜市品牌效應。
繁華背后的“夜出路”
無論是新生代“網紅城市”,還是“煥發新顏”的千年古都,各城市夜晚的精彩之處正在被無限延展。
據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晚上18時至22時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1/2,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消費的新藍?!?。
各大城市加碼布局“夜經濟”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多元消費,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同時還能體現出城市特征,在人們心中樹立起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夜經濟”大面積鋪開建設時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同質化現象。
就當前而言,各城市發展“夜經濟”仍以燈光裝飾建筑物和逛街、吃喝為主,公共交通、停車場等城市配套服務也未跟上。
同時夜經濟的繁榮帶來的人流量增加加劇了噪音擾民和惡性案件發生的概率,致使當地居民的正當權益被忽視,促使城市管理者思考:如何在保證“夜經濟”活力的同時,處理好居民區與夜經濟的共生關系?
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的同時應當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種停流于表面的“熱鬧式”的夜經濟?也許在一天的辛勤工作后,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放松身心,讓自己“慢下來”的時刻。
夜經濟不應只提供一種鬧市中的歡樂,更應融入足夠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提供給本地居民和游客一種歸屬感。如何結合城市特性并高效發展高質量“夜經濟”,從而為城市魅力“錦上添花”?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發展角度而言,更加可持續的解決之道在于強化“夜經濟”建設中的產業鏈思維。
要形成完整的“夜經濟”生態鏈,不僅要針對人們的消費需求完善夜間休閑資源、場所并提升相應的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同時還要結合本地優勢,充分挖掘城市獨特文化,塑造文商旅一體化的大IP城市形象,提供夜間消費的多元市場,重塑人們的夜間生活方式。
單純的絢麗夜景并不能算得上是標準意義上的“夜經濟”,只有融合了城市特色和人文溫度的“夜經濟”才稱得上是現象級的夜經濟品牌,也只有這樣才能迸發出城市的無限活力。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