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還是不脫”?反映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角逐,造成英國社會大撕裂
現在的情況是,英國社會很大程度上已經把這事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主流媒體常常把脫歐派描繪成種族主義者,狹隘的地方主義者等等,道德綁架無處不在。這種輿論導向在這些年深入人心,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的分裂標志。
責任編輯:陳斌
12月19日,一名男子戴口罩走在英國倫敦街頭。
2020年圣誕夜,拖延良久的脫歐協議終于達成,對于疲于疫情的英國來說,算得上是最好的一份圣誕禮物。這還不是最后決定結果——英國政府作為國家代表和歐盟代表進行了協商并取得一致,但必須由代表人民的英國議會和歐盟議會分別再進行討論投票,他們通過才是真通過。
前首相梅姨其實也和歐盟代表“談妥”過兩次,都因為英國議會對協議不滿而沒有達成。不過這次歐盟做出了更多的讓步,協議應該更能被英國議會接受。脫歐后英國和歐盟的關系,一定會慢慢恢復;但英國內部意識形態撕裂導致的社會分化,也許要更久才能平和。
英國和歐洲大陸,一開始就好像是個不合適的婚姻:英國想離婚,但是心里一半又怕離了婚以后更苦更不穩定,怕離婚以后找不到更好的下家;所以自從加入歐盟,始終有著這種不穩定性,脫歐派一直都存在。歐洲對英國的感覺呢,則好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