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愛去、外地人不坑:文化商業街廣州北京路的改造樣本

廣州美美的商圈怎么來的?

責任編輯:郭倩倩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凝結了城市的歷史記憶,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文化街區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商業區擠占,城市記憶與特色文化的延續受到威脅。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讓其更好地活在當下,是當前各城市在城市治理與更新過程中關注的重點。

近年來,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對北京路步行街進行了多次整治改造,將保持嶺南建筑風格與發揮現代都市特色結合,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發揮了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對其他歷史街區的窗口示范作用。11月20日,經過新一輪改造后的北京路步行街被國務院辦公廳給予通報表揚。通過“保護與活化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本土與國際結合、產業與民生結合”,千年古道重新煥發新生機。

廣州北京路位于廣州古城中心,自公元前214年廣州建城伊始,就一直是廣州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貿中心,是廣州底蘊最深厚、歷史最完整、精華最集中的區域,濃縮了一脈相承的城市文化底蘊和特征。

廣州北京路 (新華社/圖)

目前,北京路步行街日均人流量約20萬人次,節假日超過30萬人次,高峰值約60萬人次,營業額約200億元。歷經多年的歷史滄桑,北京路在廣州的城市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憶往昔:文化讓道 商業先行

像北京路這樣的千年老街不但是承載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彰顯著廣州市的風土人情及精神風貌,更見證著嶺南文化的發展歷程。

北京路對于許多本地居民來說,是感情深厚的標志性建筑集中地,也是帶外地朋友解鎖羊城魅力時能排得上前三的必去景點。其所擔負著的文化保育和記憶保護功能,理應得到各界的足夠重視。

廣州北京路 (新華社/圖)

回顧過往廣州市對北京路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育工作,市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經濟價值的提高有余,城市記憶的保存和歷史街區本身文化資源的成色卻有所不足。

誠然,通過發展因地制宜的商業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續和保護歷史文化特色的作用,并解決相當程度上的改造與轉型成本,但這種以商業為導向的保育模式,也給其集體記憶的塑造和歷史文化的承接帶來一定影響。

有學者曾深刻地指出,文德路和北京路歷史文化要素存在場所感欠缺、空間連接性不佳的情況,整體記憶強度都偏低,兩者的商業發展狀況不利于發揮歷史文化節點構建市民集體記憶的正面作用。類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育工作與轉型開發,存在一系列值得反思的問題。

首先,標志性建筑存在感強,但區域整體空間的布局特色卻未予足夠關注。一提及北京路,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古城遺址、青年文化宮、新華書店、廣百新翼等獨立的建筑物。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人們對于北京路整體布局特色及節點型建筑的認識匱乏,在北京路、文德路等廣州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存在鮮明特色的場所數量不足,空間布局特色不夠突出。

其次,商業功能突出,文化承接的公共利益讓渡于商業發展的價值優先。

2002年,北京路由逢雙休日步行調整為全日制步行,業態以百貨和文化消費為主。在路面整修過程中,發掘了中國第一條千年古道“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2010年,以餐飲業為主的禺山路、惠福東路納入步行街,業態向購物餐飲文化娛樂發展;

2018年,北京路步行街獲評全國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幾何時,北京路儼然化身為廣州地區商貿業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也成為最具文化旅游價值的旅游購物旺地。

不容忽視的是,商業功能的強勢突出,使人們感知這條千年老街的空間意象由商務印書館舊址、中華印書局舊址逐漸讓渡到麥當勞、廣百新翼、新大新百貨。

雖然北京路的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但其靚麗的本色已經被高速發展的商業浮華所掩蓋,歷史文化要素的傳承和弘揚逐漸式微。

新世相:舊街新顏,重煥生機

2020年6月3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公布了《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總體規劃》,規劃理念以充分保護北京路歷史文化價值為基本原則,構建“愉悅的暢游、多元的活力、文化的魅力、新潮的觸動、人本的關懷”五度價值體系。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改造規劃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圖)

針對北京路被大型廣告全面覆蓋、街區風貌特色不突出的問題,越秀區按照“一棟一策”原則精細化修復北京路步行街內376棟騎樓建筑外立面,拆除違法建筑1.8萬多平方米,也對街區廣告招牌進行重新規劃與設置。

在街區布局上,由1條主街向1條主街+9個有機聯系的“繽紛輔街”縱深街群轉變,步行街長度從1.1公里延長到3.5公里,步行區范圍從0.29平方公里擴大到0.43平方公里。

在街區風貌上,除了精細化修復騎樓建筑外立面之外,對夜間景觀的改造也是亮點之一。戶外裸眼3D屏幕、千樹銀花(藝術燈光)等光亮節點不斷成為網紅打卡點及品牌發布地。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裸眼3D屏幕 (新華社/圖)

同時,在經濟業態與消費體驗方面,步行街也做出了更貼合時代的改變。這一套“改造組合拳”下來,給來步行街的市民和游客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新體驗。

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北京路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老廣州而言無疑是一種情感的依托與念想,它受歡迎的程度,看人流量就可一目了然。

盡管它有所改造,道路變寬了,整條街整潔了不少,翻新后的騎樓大氣又不失傳統,更重要的是,很多店鋪,很多古跡還都保留著。這讓本地人會覺得還是一樣的味道,還是以前的感覺,不會覺得陌生,也沒有把它改的很摩登。

改造一新后的北京路其實兼具了近代的面貌和現代的繁華,燈飾的改變增添光照,適合賞夜景,中間展示區玻璃的更換在欣賞千年古道時視覺效果更加清晰,特別是多了一個模型可以直觀了解整個古文物的全貌。

北京路裝修過不止一次,一直在跟著時代進步,這次改造的力度不算很大,讓市民既有熟悉的味道,也有新鮮的內容。每次去感覺就是:??!小時候的回憶啊,這個店竟然還在那里。

對于“新廣州人”及國慶來穗的外地游客而言,改造后的北京路更有廣州這座嶺南文化名城的歷史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呈現更加突出,也更有網紅范。試看,李白巷居然也有像故宮一樣的奶茶店,青年文化宮以前只是破舊電影院,現在新添了好多體驗館的時尚元素。

嘆未來:文化保育,讓城市活出文化味

北京路等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城市內在的生長規律,包含著城市豐厚的記憶內容,在強調地方底色和彰顯城市文化精神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廣州開展歷史文化街區保育和活化工作,或可考慮在以下幾個方面多有側重。

激活文化要素,構建更有機的文化空間結構。對標志性建筑本身進行修繕固然是一種有效的活化措施,但從更大的空間格局來看,在不同歷史文化節點之間建立有效聯系更為重要。只有各歷史文化標志物或節點形成一個完整的承載記憶的空間體系,才能增強居民及游客對這些空間的認知和歸屬感,從而發揮其構建集體記憶的正面作用。

打破街區局限,促進文化流動。文化本身是一個不斷創造和流動的過程,要打破商業先行,文化讓道的傳統模式藩籬,通過文化產業和文化交流來打破空間自身的局限性,結合各個相鄰街巷的歷史功能,賦予街區中的民宅或商鋪以獨特的文化主題,通過民俗文化活動或其他文化創意活動來豐富街區的文化內涵,增強其輻射力和影響力。

帶動公眾參與,樹立文化自覺。歷史街區的文化遺產根植于民間,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理應更廣泛的來源于民間??梢酝ㄟ^民間文化組織加強對歷史街區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宣傳,借助新媒體的相關活動加強文化宣傳推廣,提高市民對于歷史觀、文物觀和歷史街區文化保育的認識,增強認同感,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隨著近年來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街區所承載的交通功能及商業功能不斷被強化。街道拓寬、老宅推平、層層樓宇拔地而起,原本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濃郁生活氣息的街巷空間不斷出現情感斷層,趨同化和均質化的城市危機顯現。

重新激活歷史文化街區的生命力與活力,推動傳統街巷機理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構建充滿懷舊情愫和人文關懷的美麗城市,政府、行業、公眾等多方還需共同努力,讓街區真正由內到外重煥新顏,最終實現芒福德所言的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創造文化的三大城市使命。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