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脫貧攻堅影像志·曾經的貧困
曾經的貧困觸目驚心。如果將我們所處的社會視為一個完整的軀體,那么,無論它穿上多少層華麗外衣,只要貧困仍然還是這個軀體上枯瘦的肋骨,社會之軀就永遠不可能是強壯和健康的。
(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縣豬場鄉趕場的母女在合吃一碗糖精水泡的涼粉。
1994年,貴州省羅甸縣董王鄉大墳山組周大剛和他腳上生病了的兒子。
1993年,《民族畫報》計劃做一組有關扶貧的專題,我接下了這個任務。就這樣,在此后近兩年的時間里,我先后去貴州、廣西、云南、四川、寧夏、新疆等許多貧困地區進行采訪,接觸到了大量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農民,并嘗試用相機記錄這一社會群體異常艱難的生活和命運。
在世界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中,貧困始終是人類努力擺脫的一個噩夢。當我們進入21世紀,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無論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貧困人口仍然大量存在。據2003年統計,世界60億人口中,有28億人每天僅靠不足2美元來維持生計,12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8億人食不果腹。嚴重的饑餓與營養不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