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媽媽“上岸”記:“頂尖再往頂尖去是很難的”
“媽媽焦慮的根源就是怕孩子不幸福。一旦沒教育好,他的選擇權利就會減少,就有階層滑落的焦慮。我的學歷挺好的、工作挺好的,如果孩子不如我,那他怎么會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20年7月7日,高考首日,北京人大附中考點外,家長為孩子打氣。
兒子讀小學四年級那年,安柏為他辦了生日會,孩子家長各一桌,媽媽們一坐下來就開始大聊小學升初中的準備事宜。在一席充滿了專有名詞的飯桌上,安柏發現自己就像個外星人。
家長們的“黑話”把成功錄取重點學校稱為“上岸”。在北京,公認的教育中心在海淀,而海淀區最好的六所公立學?!舜蟾街?、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和首師大附中,統稱為“海淀六小強”,這六所中學承包了海淀九成以上的高分段和清華北大錄取名額。
家長中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以“六小強”為目標的媽媽,需要讓孩子在10歲之前完成這些任務:1歲開始中英雙語教學;3歲能看英文繪本、背100首古詩;4歲,學樂理、鋼琴、畫畫;6歲上區里最好的小學;8歲看完《西游記》《論語》,繪畫拿到全國獎;9歲鋼琴過十級,運動拿到市級比賽名次;10歲奧數比賽一等獎,拿到PET(劍橋英語考試二級)證書。
安柏意識到自己嚴重低估了“上岸”的難度。兒子讀的是區重點小學,奧數比賽拿過二等獎,后來她才知道這些作用不大,很多學校沒有公開選拔,想錄取只能通過提前招收的培訓班。
這類公立學校自辦或和社會培訓機構合辦的培訓班叫“坑班”,從中選拔優秀的小學生,需要至少提前一年“入坑”。進入名校的路徑是這樣的:先考進培訓機構推出的輔導班,輔導后50%的人能獲得坑班考位,20%的人能考進坑班,坑班里20%的人考取牛校。安柏算了一筆,最終只有2%的孩子能考進牛校。
安柏的后知后覺導致兒子很晚都沒有“上岸”,身邊的同學朋友里只剩下他一個。她看見兒子在日記里寫自己的沮喪和壓力?!凹议L可以對孩子期望值調低,就是怕孩子自己不會那么‘佛系’,小孩好像天生都有挑戰欲,其實挺愛互相比較的,這種東西我就沒法控制的?!卑舶卣f。
如果遇到孩子不愿上進,有些家長會主動“雞娃”——通過給孩子打“雞血”,把學習任務滿滿當當安排好,敦促孩子努力。安柏觀察,“現在‘雞娃’的風氣越來越重了,順其自然的結果很不可控,但是‘雞娃’成功的幾率會大一些”。
安柏把這段經歷寫成《上岸》一書,記錄了一位海淀媽媽帶領兒子闖關重點學校的緊張過程。就像描寫紐約上東區母親的書籍《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里寫到:“全世界媽媽的焦慮都是一樣的,從曼哈頓到邁阿密到馬里,媽媽們都在被同樣的恐懼、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p>
北大附中的老師唐倩茹接觸過很多海淀媽媽,有些家長從孩子小學時就開始焦慮,比如孩子幼兒園沒有學英語,到小學發現其他孩子早已提前學完,追悔莫及。唐倩茹有兩個孩子,成為母親前都以為自己可以風輕云淡,“很打臉知道嗎?”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活到一定程度肯定就受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